在地籍數據庫的航拍圖上,石牌城中村在周邊建筑的包圍中密密麻麻、觸目驚心。
本報訊 廣州市農村土地將第一次擁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證”。記者昨日從市政府和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
局獲悉,市屬十區農村(城中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初始登記工作將于今年年底基本結束,2005年底基本實現全市(包括增城市、從化市)農村土地登記發證的全面覆蓋。農村土地登記工作完成之后,廣州市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有望掃清障礙,加快進行。
據悉,我國實行的是國有土地推定制度,即通過核發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集體土地歸屬,未被確認為集體土地的部分就是國有土地。廣州市以前對集體土地所有權沒有進行過登記,絕大部分農村土地沒有土地證。自去年9月以來,全市已經核發2783個集體土地所有權證。
據了解,廣州今年土地糾紛的數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大部分與農村土地有關,而缺乏土地所有權證又是最主要的原因。
此外,非法拆遷、違法征地等侵害農民利益的事件都與土地所有權證的缺失有關。為配合土地登記工作的進行,廣州市于2001年啟動的土地利用更新和地籍數據庫項目已基本完成,這是全國大城市中第一個大尺寸的地籍數據庫。
記者獲悉,從2006年起,凡未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登記發證工作的區、縣級市,一律停止辦理土地開發整理、農地轉用、土地征用等土地管理各項業務的申報辦理,涉及土地權屬審核的,一律不予受理。
根據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向本報首次披露的數據,廣州385平方公里城市規劃發展區內共有城中村139條,占城市規劃發展區面積的20.9%。 (周方
唐慧杰 穗房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