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宜昌7月8日電三峽船閘8日完成通航驗收,并將正式投入使用。中國有關部門表示,將在未來數年內采取措施,致力緩解三峽船閘的通過壓力,以解決試通航期間已經出現的積壓、滯留等問題。
這是參與驗收的交通部水運司副司長徐光向記者透露的消息。三峽工程蓄水通航一年來,年貨運量突破3000萬噸,比蓄
水前增長了一倍。然而,另一方面三峽船閘平均每天都有30多條船舶積壓,滯留最多時近兩百條。對于引發這種局面的原因,徐光分析說,近年船舶猛增,修建船舶時欠缺標準化制約,過閘船只中平均噸位偏低,加上庫區乃至西部經濟發展,貨運增長遠比預期的要快,集裝箱量正以每年30%的幅度遞增。在船閘通過能力固定的前提下,這么大的船舶量過閘自然就會產生擁擠進而造成航運“瓶頸”。
經過論證,專家們提出了如下針對性措施:——加強管理,提高船閘通過潛能。一年來的運行數據顯示,三峽船閘通過能力穩步提高,但相對于設計年貨運通過量為5000萬噸的總目標仍有差距,這意味著,還可以在調動、組織、保養設備等方面下功夫。——啟動船舶標準化,鼓勵新建船只盡可能向標準盡寸和大噸位發展,以保證閘室通過貨運量最大化,充分保證閘室空間的利用,逐步形成一個比較理想的船型結構。目前,交通部已下決心用15年時間推進三峽庫區的船舶型號標準化工作,并決定2005年起開始禁止200噸以下的船只過閘,此后再逐漸提高過閘船舶噸位。——將本來作為特殊時期使用的“翻壩轉運”長期化,并規定滾裝船將全部翻壩,而客船在高峰期時也將選擇這一手段。三峽總公司近期已開始在船閘的上下游興建三個翻壩碼頭,以緩解船閘過船的壓力。
徐光認為,船閘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航運效率,但從防洪、發電、養殖、旅游等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來看,這種代價是值得的,況且三峽蓄水對改善長江上游航道也大有好處。
(記者戴勁松 施勇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