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高溫能否停產停課
老天連日發高燒,“燒”出一個問題眾人關注
■高溫預警并未像掛黑色臺風暴雨信號那樣,可以停業停課
■氣溫超過體溫,在戶外持續停留半個小時就可能引起中
暑
■廣州最高氣溫超過38℃罕見,所以當初起草有關辦法時未把高溫分級
■目前高溫作業可以參照的“防暑暫行條例”還是1960年制定的
■重慶長沙南京有不成文規定,氣溫達到40℃時不上班,39℃時上半天班
■杭州市教育局最近發出緊急通知:氣溫持續走高,中小學校可自主決定停課
■氣象部門希望盡快完善異常天氣預警信號發布規定
“廣州都39.1℃破歷史高溫紀錄了,學生還要冒著酷暑回校期末考試,各行業特別是戶外作業仍要如常上班。掛‘高溫預警’能不能像掛暴雨、臺風預警信號那樣停課停業?”
到今天為止,廣州已連續6天掛“高溫預警”。不少市民認為,政府部門應出臺帶有法規性質的防御指引,讓公眾一旦看到高溫預警信號,就約定俗成地按照應急方案中所建議的措施行事。
無信號等級亦無防御措施
高溫預警只是提示
去年7月29日早晨6時10分,廣州市歷史上首次公開發布高溫預警信號,標志著當日廣州氣溫高達35℃或以上。預警信號發布后,不少市民紛紛致電121熱線,咨詢更詳細的高溫防御指引。
據了解,目前的臺風、暴雨和寒冷預警信號均有紅、黃、黑等若干等級,每個等級都有不同的防御措施。但高溫預警信號卻是例外,只要超過35℃就“大紅箭頭高高掛”。而高溫預警信號的防御指引也只是一種提醒和建議作用,比如建議各有關單位可采用合理調配工作時間,錯開每天的高溫時間的辦法,做好生產第一線人員的防暑降溫工作,并非像黑色臺風、暴雨信號那樣形成停業停課等的規章制度。
酷暑危害不亞于臺風暴雨
幾天因“熱”死亡39人
據廣州“120”急救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前昨兩日,廣州酷熱天氣已造成至少39人死亡。
昨日下午,記者從市一、市二、中山一、紅十字會等十幾家醫院了解到,近幾日來門診量激增,有的醫院日門診量增加1000多人。
中暑死亡人中,一人為菜販,連續工作7小時后,中暑死亡;一人是同德一菜市場的掃街工人,47歲男子,持續工作數小時后昏倒在街頭,被路人發現后打120,送院后證實中暑死亡。在家中暑死亡的老人,年齡在60-80歲左右,普遍居住環境狹小,不透風,也未安裝空調等降溫設備。荔灣區一名死亡老人,體溫高至已超出體溫計的測量范圍。
中山一院門診主任劉全梁介紹,近幾日的氣溫超過體溫,這樣的高溫下在戶外持續停留半個小時就可能引起中暑。
“高溫天氣能否有‘黑色預警’信號?”采訪中,有醫學專家提出:政府能否立法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
保障制度還未提到立法程序上
高溫作業法規滯后
赤日炎炎似火燒,最辛苦的當屬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工人了。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孫樹菡教授說,我國高溫勞動保護條例已經過時。目前,高溫作業可以參照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條例》還是1960年制定的。
記者從國家安全生產監督局了解到,我國關于高溫作業的政策法規還是一片空白,關于高溫作業預警保障制度還未提到立法程序上來。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局某監督專員認為,高溫作業法規界定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他說,其實早在1999年和2000年夏季,就出現了與今年類似的情況。當時,國家有關部門就有意制定相關的法規政策。但由于機構改革,一些職能分配不明晰,就擱淺了。
氣象部門說可將“高溫”分級
完善補充“發布規定”
據悉,北歐一些國家的勞動法規都有放“熱假”的相關規定,但據記者了解,我國在這方面并沒有明文規定,一些城市偶爾試過高溫停產,也都是臨時決定。毗鄰廣東的香港,掛了10年炎熱預警信號,也沒有“熱假”制度。
廣東省氣象部門表示,以往廣州最高氣溫超過35℃每年只有幾天,超過38℃更加罕見,所以當初起草有關辦法時并未考慮把高溫分級,眼下廣州高溫連破歷史記錄,加上氣候變暖的大趨勢,是有必要制訂更詳細的高溫分級信號并上報省政府,也希望盡快通過人大立法機構對原有的廣東省人民政府第62號令《廣東省臺風、暴雨、寒冷預警信號發布規定》進行完善和補充,如:當達到哪一級高溫時需要停課、停止戶外作業,等等,畢竟高溫對人體健康乃至生命的影響很大。
是否應建立“高溫預警機制”
長沙39℃上半天班
是否有必要建立“高溫預警機制”呢?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相關專家。中山大學廣東發展研究院丘海雄教授告訴記者,過去大家只關心臺風、暴雨、寒流給生活工作帶來的不便,制定了相應的臺風預警、暴雨預警和寒冷預警信號,卻忽略了高溫酷熱天氣也是一種自然災害。由于這幾天持續高溫,隱藏的問題凸顯出來,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溫預警機制”已經迫在眉睫。
據新華社消息,最近幾天杭州的氣溫最高達到了36攝氏度。為保障學生健康,杭州市教育局規定,各學校可根據防暑降溫的實際情況及校舍情況,自主決定停課,可以采取上午上課,下午停課的方式,也可以全天停課。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萬向東教授說,長江流域的一些城市如重慶、長沙、南京等便有不成文規定,氣溫達到40℃時不上班,39℃時上半天班。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在長沙工作時便是如此。而當地勞動部門也有40℃不上班的規定。
實施高溫預警機制,可體現現代文明社會關注人的生命,關注個體生命的生活質量。現在提出這個概念,是社會的進步,是對人對生命的尊重。
記者采訪了政協廣東省常委王則楚,他表示,由目前情況看來,有關高溫作業的管理制度處于“真空期”,高溫預警機制連帶具體的實施辦法都應該盡快出臺。
本報記者 趙燕華 陳輝 實習生 葉輝麗 黃栩詩 通訊員 賈天清 楊綺薇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