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畢業要當醫生須經規范化培訓
我市抬高行醫“門檻”今年起在市立醫院試行
青島日報訊
大學醫學本科畢業后,必須再經過規范化培訓,拿到合格證后,才能在我市的醫療機構行醫。記者昨日從市衛生局獲悉,我市今年首先以青島市市立醫院為培訓基地開始這種試點,此舉走在全國的前列,意在提高我市的臨床醫療水平。
醫學本科生就業難是近年普遍現象。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他們不愿意到基層醫院如鄉鎮衛生院或其他中小醫院去;另一方面,大型醫院致力于引進高水平醫療人才,如青醫附院、市立醫院等近幾年一般只招收碩士生、博士生,這就使得醫學本科畢業生處于進退兩難境地。
與此同時,城市大型醫院并非不需要本科畢業生,醫療上大量基礎性工作需要低年資的住院醫師來做。但是,各醫院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因人員“出口”不暢,都要收緊“入口”,擔心大量接收本科生其質量難以保證,一旦進來就推不出去。于是,有些大醫院這幾年幾乎不進醫學本科生了,隨之逐漸出現了人員梯隊不合理現象,低年資住院醫師數量不足,一些基礎性工作缺少人手來做。
在這種情況下,市衛生局決定選擇一些大型醫院作為對醫學本科畢業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市衛生局副局長胡義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通過培訓希望達到三個目的。一是按照國家要求,為大學畢業生搭建就業平臺。醫學本科生經過在大型醫院的規范化培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技能后,對于其下一步就業非常有利。二是使我市的住院醫師培訓與國際接軌,有利于提高臨床醫療水平。在發達國家,醫學院校學生畢業后,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規范化培訓后,才能進而成為專科醫生或全科醫生。而在我國,醫學本科生畢業后,分到三級醫院的幾年后就具備了三級醫院的水平,分到鄉鎮衛生院的幾年后也就只是鄉鎮衛生院的水平,畢業時起點差不多的就這樣短時間內拉開了巨大的差距。因此,完善培訓機制對提高臨床醫生水平非常重要,而住院醫師的培訓就是其中的第一步,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第三,可以解決大型醫院高級、中級、住院醫師梯隊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作為培訓基地,每年都可以接收一批醫學本科生到醫院工作,彌補住院醫師數量不足的缺憾。
另據透露,這種培訓之所以可行,得益于在人事等部門的積極支持下,培訓期本科生可以先把戶口、檔案關系等落在市衛生人才市場,作為培訓基地的醫院為其發放協議工資、購買各種社會保險。這樣,既解除了畢業生特別是外地畢業生的后顧之憂,醫院也無需擔心人員的出口問題了。
作為我市第一個面向社會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基地,青島市市立醫院人事科主任劉敏對記者說,身份社會化、培訓規范化是此次試點的特色。市立醫院今年計劃接收20名醫學本科畢業生,學生報名在市衛生人才市場,并由衛生人才市場組織理論考試,醫院組織面試和英語、實踐技能操作考試,按綜合成績排名錄取。醫院與他們簽定合同,培訓期內醫院給他們發放協議工資,為他們購買養老、醫療、失業、計劃生育等各種保險。他們的人事檔案關系、組織關系、戶口關系等放在市衛生人才市場代為管理。培訓期滿后,解除勞動合同自謀職業,其在衛生人才市場代理的各種關系一并轉出。當然,市立醫院可能根據需要錄用其中的一部分人。
記者還看到,該院已經制定了詳細的培訓方案,如培訓方法采取各專業科室輪轉形式,配備帶教教師,實行導師制,要求接受培訓者掌握臨床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建立學分制,定期和不定期考核,將結果量化為學分登記在冊;由省、市有關部門對住院醫師培訓期間的全面情況進行綜合考核,合格者取得培訓合格證書,等等。
市衛生局負責人稱,這種培訓將逐步擴大范圍,并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不遠的將來,規范化培訓將是醫學生畢業后在我市就業的第一步,第二步才是自主擇業。這既有利于提高我市的醫療水平,也有利于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和成長,還有利于醫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進和滿足臨床的需求。(本報記者王麗艷)
特約編輯:STR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