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9日電(記者柴海亮、辛蒙行)22日開始在西藏境內鋪軌的青藏鐵路正在向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延伸,這條鐵路的建設將加快西藏、青海兩個少數民族人口眾多的省區實現現代化的步伐。而這項耗資近300億元的浩大工程,只是中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的眾多項目之一。
在青藏鐵路成功鋪軌后的第三天
,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宣布,今年西部大開發將開工十項重點工程,涉及交通、能源、教育、衛生等,總投資約800億元。西部大開發戰略覆蓋中國85%的民族地區,實施四年來,中國已投入7300億元,建設了50項重點工程。
舉國援助較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幫助他們加快進入現代社會,是中國一項重要國策。中央政府為此投入數以萬億計的巨資,僅1991至2000年十年間,投入民族地區的建設資金就達到約1萬2千億元。55年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了生產力的飛躍、科教和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顯示中國推動民族地區進入現代社會的種種艱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人口1.08億,由于歷史原因,他們絕大多數生活在邊遠落后地區。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不少少數民族還停留在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農奴制社會等階段。
新中國通過特殊政策扶持、人力物力財力多方支援、大力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等多項措施,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幫助民族地區以較快的速度進入現代社會。在刀耕火種、漁獵游牧的土地上,崛起了現代工商業和農業經濟。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城市化水平已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林立的高樓、極為普及的電話、手機、電腦、公司、私人汽車、自己當老板――“小康”逐漸走進少數民族的現實生活。
去年,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000多億元,比五十年前增長110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內蒙古增速達到16.3%,位居全國第一。
科技與教育的發展,使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現代化獲得強勁動力。55年前,民族地區只有十幾所中小學,沒有一所大學。現在,這里建起十余萬所中小學,五大自治區都有了自己的高等院校。
在民族地區曾完全空白的科技領域,中央政府培養出大批少數民族科研工作者。最新數字顯示,全國民族自治區、州、縣三級的研究開發機構及情報文獻機構共有約3千余個,科學家及工程師7萬多人,其他科技人員3萬多人。
少數民族中出現了科教領域的代表人物。世界上開辟電子生物學和生物計算新領域先導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就是壯族,她曾出任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
眼下,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一道進入了信息時代。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最新消息,將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相結合的“電腦農業”在100多個旗縣成功推廣,農牧民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進行生產和銷售。
中國政府還幫助少數民族打破傳統文化封閉、停滯和萎縮的狀態,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和發展態勢,實現著民族文化的現代化。26日在京閉幕的“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綜合展”,向世人展示了這樣的發展軌跡。比如,藏文得到廣泛的學習、使用和發展,藏文圖書年發行數十萬冊,成為中國第一個具有國際標準的少數民族文字。中國西部著名學者潘照東說,“推動民族地區實現現代化,是中國維護民族團結、政治穩定的需要,也是新時期謀求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的需要。”
在新世紀,“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已被新一屆中國政府確定為民族工作的主題。同時,針對當前西部大開發面臨的難點,中央政府明確表示西部大開發戰略將貫穿于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決不會動搖。可以預見,民族地區必將獲得持久發展的動力,與發達地區間的差距會逐步縮小。
責任編輯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