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4日電
新近一期的《瞭望》周刊載文稱,回顧上一輪過熱(1992~1993年),從1995年政府宣布實現軟著陸,到1997年底經濟轉冷,從熱到冷僅僅2年多時間;而此次由冷轉熱時間更短,2002年下半年隱約出現房地產熱,轉過年來四大投資便已高燒不退,投資增速則開始以翻番計。
文章在分析此次經濟由冷
轉熱間隔之短時談到,首先是與中國的大國國情有關。由于國家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而且是市場經濟尚不成熟的發展中國家,因而當機會出現時,容易造成地區與個人之間的強烈參與和競爭,萬馬千軍齊動員,經濟很容易一哄而起;
第二個原因與目前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也即轉軌期體制和經濟特點使然。這里面又分兩種情況:
一是與轉軌期體制尚不完善,約束力和市場完善程度較弱有關。比如中央對地方、政府對企業、政府對個人等。此次投資過熱背后的主角是地方政府,而中央調控部門通過預警及市場手段三令五申嚴防過熱卻收效甚微,上述原因不可小覷;
二則與中國現階段粗放的增長方式有關。各地對發展經濟有熱情無可厚非,但由于急功近利等官僚體制弊病,地方政府及企業不愿在需花費較大力氣的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方面下功夫,而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擴大投資、粗放增長的捷徑。這無疑又進一步加快和加重了過熱的速度和程度。在郭克莎看來,擴大投資和效率低下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因為能耗大、效率低,所以投資就更大,而投資越大,管理各方面的問題越多,效率就會更低。二者一起,形成高投資高能耗低效益的惡性循環。(潘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