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接軌青島、融入半島城市群已在全市形成共識,社會各階層都在積極付諸行動,接軌青島的熱潮十分高漲。但也要認識到,在一陣轟轟烈烈之后,作為充當接軌主體的企業,應當盡快走到前臺,成為真正的接軌主角。
七年前,原日照啤酒廠依法破產,并被青島啤酒集團以1000萬元收購,成為
其麾下一個子公司。七年間,青啤日照公司在青啤集團的輻射帶動下,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一個零稅收的企業到納稅過億元的納稅大戶,從一個長期虧損企業發展成為全市的骨干企業20強之一。企業的資產盤活了,規模膨脹了,管理升級了,觀念更新了,市場拓展了,企業文化提升了,社會貢獻增多了。連續七年的持續發展說明了什么?
記者帶著這個問題走進青啤日照公司,從當初為什么選擇融入青啤集團,怎樣在接軌中尋找快速融合的突破口,到融合中如何避免形式主義,吸收和借鑒的同時發展創新,走出一條屬于企業自身的再生之路等入手,進行了深入、仔細地分析調查,破解了青啤日照公司7年持續發展的奧秘:主動地接軌青啤,融入青啤,自覺地接受青啤集團經營管理理念、質量、技術、資金和企業文化的輻射,并在吸收中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精神,全面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伴隨"巨輪"揚帆遠航。青啤日照公司在接軌青啤集團中所創造出的經驗正是今天我們應當學習借鑒的。為此,記者寫成"青啤日照公司發展啟示錄"系列報道,以期給正在接軌中的企業以啟發,推動接軌工作向更深層次發展。
青島啤酒(日照)有限公司連續7年的持續、快速發展,不僅成為青啤集團外地企業的一個樣板,也是我市盤活存量資產、壯大區域經濟的典范。今天,人們操作接軌青島,青啤日照公司能給我們怎樣的借鑒?當年的啤酒廠為什么要選擇融入青啤集團?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得不翻開啤酒廠那段沉重的歷史:原日照啤酒廠是靠貸款建立起來的企業,企業規模小,只有不足3萬噸的生產能力,競爭力弱,深深的利息黑洞吞噬著企業所創造的一切。到1995年,企業已難以為繼,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206.3%,企業處于死不了、活不好的兩難境地。
為救活這個企業,尋找企業脫困和再生發展的條件,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最后選擇了一條掛靠依托大企業集團的發展之路。在經過長期的努力之后,決定融入青島啤酒集團,實現攀大附強的目的。市委、市政府更是高瞻遠矚:"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并用壯士斷腕的決心,依法將原日照啤酒廠破產,甩掉了包袱,為成功加入青啤清除了障礙。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魄力,是啤酒廠成功加入青啤集團的關鍵。
作為一個百年老廠,青島啤酒是國際知名品牌,是我國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她擁有品牌、質量、資金、規模、管理、政策等優勢,是其他啤酒企業不能企及的。正是瞄準了青啤的這些優勢,日照啤酒廠才找到了為什么融入的內在動力。
品牌優勢。這已是舉世公認的:青島啤酒是中國馳名、世界知名品牌,在國外有人可能不知道中國的青島市,但卻知道青島啤酒。正如當年朱榮基視察山東時說,中國在世界上叫得響的品牌有兩個:一個是青島啤酒,一個是西湖龍井茶。
質量優勢。從1903年至今,青島啤酒經過幾代產業工人的探索實踐,已建立起了一整套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了當今國際上先進的釀酒工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味。
資金優勢。青島啤酒是我國最早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企業之一,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在香港和上海成功上市,募集了大量資金,這不但減輕了貸款壓力,而且有力地保證了生產經營正常運行和新項目的投資。
規模優勢。到1997年,青啤的產量已達到50萬噸。
政策優勢。為支持民族工業的發展,青啤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的大型企業集團之一,給予了企業多項優惠政策,青島啤酒也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列為重點保護品牌。同時山東省政府也給予了青啤許多優惠政策。加之青啤集團調整實施"高起點發展,低成本擴張"的大名牌發展戰略,這樣日照啤酒廠融入青啤也就成為首選。
我們再看看當時日照啤酒廠的現狀:一個僅有3萬噸生產規模的企業,只能生產地產品牌(八方啤酒),盡管也是省名優產品,但其知名度和產品的競爭力是遠遠不夠的;從資金看,一個為銀行"打工"的企業,要想實現規模的膨脹和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提高,顯然是資金捉襟見肘。嚴酷的現實也向人們發出一個訊號:只有自覺地接受青啤的幅射,積極融入青啤,才能實現品牌的升級,規模的膨脹,徹底消除資金供求緊張的癥結,才能充分享受青啤所擁有的優惠政策,才能真正實現產品質量和企業管理的全面升級。
正是這些優勢和劣勢的交融與碰撞,青啤日照公司毅然選擇了融入青啤,同時也用七年來企業發展的客觀軌跡,向世人證明融入青啤是緊迫的,也是現實的,接受青啤諸多優勢的幅射更是必然的,當初選擇融入青啤,接受其品牌、技術、資金、管理等全方位的帶動,是推動企業實現超常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七年來,青啤日照公司從3萬噸規模擴張到10萬噸,從生產地方品牌到生產青啤系列的匯泉啤酒,并且于去年成功生產了青島啤酒,從地產地銷到銷售網絡遍布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從市場覆蓋率不足40%到市場覆蓋率100%,從零稅收到全市利稅大戶。這一切都說明,是接軌青島、融入青啤,才使青啤日照公司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與七年前相比,青島現在擁有更多的全國及至世界知名品牌,擁有更雄厚的資金和管理經驗,有更加寬松的企業環境。在兩地共同簽訂的協議中,面對青島伸出了橄欖枝,我們的企業有什么應對措施?在接軌青島的過程中,企業是主體,我們是否能像青啤日照公司那樣,理清思路,從企業的現實中找準接軌的切入點?
為了振興我市經濟,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接軌應當出實招,出實效!本報記者 明常榮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