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模、膠南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董強榮
董強榮生平簡介
董強榮,1962年7月出生,1982年7月畢業于山東省人民警察學校,1985年12月入黨,歷任膠南市公安局刑警大隊技術員、技術科副科長、科長、刑警大隊副大
隊長、副局級偵查員、三級警督,痕檢工程師職稱。
他從事刑警痕檢工作20年來,共勘查各類刑事案件2000余起,痕檢物證提取率達95%以上,利用率達到90%以上,共檢驗各類痕檢物證55000余件,出具鑒定書215份,直接查獲犯罪嫌疑人180余名,破案600余起。
他曾先后6次受到嘉獎、8次榮立三等功,并榮獲全省公安系統崗位練兵“十佳標兵”、膠南市政法系統“創滿意”活動先進個人、膠南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2001年1月1日,積勞成疾的董強榮,病倒在破案現場,后經醫院檢查為肺癌晚期,雖經全力救治,終因病情嚴重,于2002年1月24日病逝,為公安事業獻出了年僅39歲的寶貴生命。
董強榮,是我市公安系統、全國公安系統英模譜上又一個閃光的名字。
2003年3月21日,公安部追授董強榮同志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模稱號。
近日,市委政法委作出“關于在全市政法系統開展向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模董強榮學習活動的決定”,號召全市廣大政法干警學習他恪盡職守、勤奮敬業、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一
董強榮出生在膠南市泊里鎮小莊村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名人民警察,讓那些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嚴懲。
1982年7月,董強榮以優異的成績從山東省人民警察學校畢業,被分配到膠南市公安局刑警大隊技術科,如愿成為一名刑事警察。從這一天起,他就將人民警察的責任實實落落地扛在了肩上。在他看來,當好一名人民警察,不僅僅是他的職業,更是神圣的職責。
董強榮從警20年來,長年累月戰斗在打擊刑事犯罪的前沿陣地上,在他的日歷表上,幾乎就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可以說,為了公安事業,他顧不了親情、顧不上家。
1998年農歷臘月二十九日下午,董強榮正坐在回老家過春節的車上,突然接到通知有一起案件要查勘現場,他隨即下車,直接趕赴現場。當他勘查完現場回家時,已是凌晨3點多了。
1999年10月3日,董強榮的父親因病住進了膠南市人民醫院,直到住院的第十天晚上,他才擠時間來到父親的病房準備陪父親一晚,可沒過幾分鐘,他內疚地告訴父親自己突然接到任務,要去案發現場。
董強榮與妻子程燕結婚的第3天,聽說鐵山鎮張倉村發生了一起兇殺案,就急急地跳上了去現場的勘查車,同事們推都推不下來。他在現場上與同志們晝夜奮戰,連續工作20多天,直到破了案才回家。
董強榮的家人理解他、心疼他,深知他對親人的這種“無情”,是緣于對公安事業的執著和忠誠!
二
董強榮上警察學校時學習的是痕跡檢驗專業,他給自已確定的目標就是當一名痕檢專家,以過硬的痕檢技術來偵破那些疑難案件。他一走上痕檢工作崗位,就孜孜不倦地鉆研痕檢技術。在工作中,他經常對一個發案現場勘查十余次甚至數十次;對一枚模糊指紋,他有時要盯著看好幾天,晝夜琢磨。他常這樣說:搞刑偵搞痕跡的,就是要細致,細到知道罪犯進門第一腳踏在哪里這種程度,要下功夫找出罪犯進入現場后的第一犯罪動作……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磨練,董強榮在膠南警界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痕檢專家。在勘查案發現場時,他不僅能發現嫌疑人留下的指紋、足跡等有形痕跡,甚至能挖掘出一些“無形”的痕跡;他憑著極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極為周密的分析判斷,使一起起疑難大案得以及時偵破,為膠南警方多年來保持重大案件的高破案率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對痕檢工作的專注乃至癡迷,更體現出一個人民警察高度的責任感。1988年10月11日晚上,膠南市塔山鎮發生一起殺人案。董強榮連夜與刑偵技術人員趕到現場,經過現場勘查認定了殺人兇手逃跑時穿的鞋子的式樣和鞋底花紋,并順著兇手留下的鞋印覓蹤追擊。當他們追到1公里多外的白馬河邊上時,那鞋印突然消失。董強榮拿著手電筒在河邊上來回尋找了半個小時,沒有發現兇手的鞋印,他便脫掉鞋子,趟著冰涼的河水到了河對面,他趴在地上、借著手電筒微弱的燈光,仔細尋找了20多分鐘,終于在一條寬僅30厘米的小道上,發現了兇手的鞋印。董強榮帶領戰友順著這條小路,步行追出十多公里地,一直追到第二天凌晨4時,終于在海青鎮小店子村東山的一果園屋內發現了鞋印的主人,由此將殺人兇手陳某直接抓獲歸案。1992年9月14日,大場鎮河崖村一家3口被殺死在家中,因現場遭到了嚴重破壞,偵破此案難度極大。董強榮知難而進,反復對現場進行細致勘查,其中,通過對案犯留在現場上的一條褲子進行了多次檢驗和查證,發現該褲子的制作方法與該村村民王某的姐姐所制作的衣服相似;還發現王某的5條褲子襠縫中均有現場遺留的那條褲子襠縫中的紅纖維,經提取后送青島市公安局檢驗,認定是同種棉纖維,從而為證實王某系殺人兇手提供了有力物證,使這起兇殺案勝利告破。1994年5月13日,膠南某合資玻璃制品公司一臺價值10萬余元的電腦被盜,電腦內儲存著公司的重要資料。作為專案組的成員,董強榮認為還得從現場勘查中尋找突破口。他對發案現場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勘查和實驗,確定案犯是從門上方的窗戶進入室內的,并想辦法提取了案犯留下的數枚殘缺指紋;經過分析,他建議專案組將該公司熟悉計算機的職工作為重點偵查對象。經過幾個晝夜的指紋比對檢驗,憑著高超的痕檢技術,終于認定殘缺模糊的現場指紋系該公司職工楊某所留,從而及時破獲了這起盜竊外企大案。1996年,董強榮感到正在使用的刑事科學技術鑒定書不夠規范,他就主動學習借鑒省公安系統的有關經驗做法、再加上自已的探索創新,經過幾個晚上連續奮戰,制定出了新版的《膠南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鑒定書》,這個鑒定書既規范又實用,目前仍在使用,在全省公安系統也是最優秀的鑒定書之一。
三
董強榮長年廢寢忘食地工作,根本顧不上自己的身體。身材高大魁梧的他,在同事面前總是顯現著無盡的力量。有什么病痛,他也總是頂過去,一心撲在工作上。就是在重病纏身、生命彌留之際,他最牽掛的依然是刑偵事業。
2001年1月1日晨,一伙犯罪分子鋌而走險,在大珠山鎮制造了一起入室盜竊大案。董強榮接到報警后,連早飯也沒有顧得吃,迅速帶領刑警技術人員趕到了發案現場,展開了緊張的現場查勘工作。當現場勘察快要結束時,他的臉色突然變得青黑,一個趔趄暈倒了。同事們又驚又急,非要送他到醫院看病,可他說什么也不離開現場,歇息了片刻后,又喘著粗氣投入了工作。待查勘完現場,他堅持部署了下一步的技術偵破工作方案后,才去了醫院。
醫院的檢查結果令人震驚:肺癌晚期。然而,董強榮好像根本就不相信這一診斷結果,他自己揣著診斷書,連家也沒有進就又回到了發案現場上,帶病苦戰了3個晝夜。
膠南市公安局的領導和同事們得知他的病情后,將他強行送到了北京的專門醫院。在北京治療一個月后,了解自已病情已無法治愈,他于2001年2月13日上午,硬逼著妻子辦理了出院手續,急急地回到了膠南。
此后的日子里,董強榮三天兩頭去刑警大隊,他不能親自到現場查勘,就讓技術中隊的民警拿出從現場提取的痕檢材料,詢問有關情況,比對指紋,提出自己的見解,指導民警要注意什么問題……同事們看到董強榮時常被病痛折磨得大汗淋漓、臉色蒼白,心疼地勸他回家安心養病,可他就是不聽。他說,趁生命還沒有結束,快為公安事業再做些工作,多盡一下警察的義務。
2002年1月10日,已生命垂危、住進膠南市人民醫院的董強榮,聽說技術中隊的民警在外科病房檢驗受害人尸體,他就拖著病重的身子艱難地來到了外科病房參與勘驗,期間他昏眩了好幾次,可還是堅持著。在場的人知道董強榮是來了卻他工作的最后心愿,只能上前扶助著他,任感動和欽佩的淚水橫流。
董強榮臨終前一天仍在一心考慮工作。2002年1月23日上午,他已處于半昏迷狀態,而當技術中隊的兩位同志到醫院看望他時,他很快清醒了過來,拉著兩位戰友的手,談起如何進一步提高技術人員的痕檢水平,一談就是一個多小時。次日凌晨5時,董強榮帶著對刑警事業的眷戀走了……
2002年1月24日下午,膠南市公安局舉行隆重儀式,沉痛悼念英年早逝的董強榮,膠南市各界2000余人自發地前來向董強榮告別。
董強榮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他留給人們的卻是一份豐厚恒久的精神財富。他那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獻身公安事業的崇高精神,他那愛崗敬業、勇于進取、不怕吃苦的工作作風,他那淡薄名利、公而忘私、樂于奉獻的高尚情操,都將永遠地激勵著廣大政法干警。本報記者本報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