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國企改制”而丟了工作的職工,眼看著原廠區蓋起豪華別墅,自己卻只能住在這樣簡陋的房子里。

在企業生產區新建的豪華別墅里,住著的都是縣里局委以上的干部和親戚。
改制改垮了國企,干部卻在廠區建起別墅
河南省鎮平縣是一個并不富裕的縣城,然而在縣城內,豪華別墅卻是隨處可見,更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別墅群都是建在改制后的國有企業的生產區內。這是怎么回事呢?
政府職能部門成了一個個高利貸者
河南省鎮平縣有些國有企業雖然已經倒閉,但是廠門口卻還有人看守,看門的職工告訴記者,這是他們自發組織的一個工人護廠隊,主要是為了防止廠里的設備不被偷走。但是工人護廠隊的命運怎么樣呢
怪象一:改制改垮了國企,干部卻在廠區建起別墅
河南省鎮平縣是一個并不富裕的縣城,然而在縣城內,豪華別墅卻是隨處可見,更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別墅群都是建在改制后的國有企業的生產區內。
這是怎么回事呢?
17家企業的廠區,有500多棟洋房別墅
“過去很多企業都很紅火,現在搞的工人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記者先后來到原鎮平縣羊毛衫廠、原鎮平縣玉雕廠、原鎮平縣有線電廠、原鎮平縣絲織廠的生產區,現在這些地方都已變成了洋房別墅區。
記者初步調查統計,在鎮平縣的17家企業的廠區中,有500多棟洋房別墅。
如此漂亮的別墅群,在河南省會鄭州市也不多見。好奇心促使記者深入到這些企業作進一步的調查采訪。
在已是殘垣斷壁的原鎮平縣有線電廠的圍墻邊,一些原國企職工紛紛向記者反映情況。
“我們全縣在改革前有34家企業,現在全面臨這種情況(他指著有線電廠說),鎮平沒有工業了,國有企業全部癱瘓。廠里的房子都賣了,地皮也賣了,像這樣都蓋成了小洋樓。”
“過去很多企業都很紅火,現在搞的工人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大部分地都蓋房子了,現在酒廠也正在蓋。”
……
應企業職工的要求,記者來到了鎮平縣絲織廠職工居住區,眼前的情形使得記者為之一驚。
在一名原絲織廠職工的家里,這名職工告訴記者:“這就是我的家,俺一家3口住在這里,我75年進廠,熬到現在近30年了。”
記者問:“這房頂上面的塑料布干什么用的?”
“下雨漏水,用塑料布防雨,就這俺廠里也不讓住了,把這地皮賣了,人家還得攆我們,現在生活困難,他們找黑社會的人威脅我們,攆我們走,限我們半月搬走。”
“就這房子也攆你們走,攆到哪里住?”
“人家不管(領導)土地賣給房地產了。”
“像你們這樣被攆出去的職工大概有多少?”
“現在住這里的基本上都要攆出去,有幾百戶。”
……
曾擔任過絲織廠車間主任的王道臣告訴記者,他們廠的土地、設備、廠房都已經被廉價賤賣了,連廁所和職工正在居住的南北兩處生活區的5棟家屬樓和兩排平房也都給賣掉,在這些生活區住有職工130多戶。
隨后,記者又跟隨原有線電廠的職工來到了他們居住的“筒子樓”。污濁的樓道里彌漫著一股刺鼻的煤煙味。
工人們告訴記者,這是他們廠原來蓋的兩棟單身宿舍樓,樓里住了70多戶200多人,由于常年失修,好多房子經常漏雨。“職工俺一家三口人住了一間房子,這個樓沒水沒電,連個廁所也沒有,俺職工兌錢蓋個廁所也被他們扒掉了,這個壓井也是職工自己兌錢修的。”
是誰住在別墅里?
“在我身后的這片地原來是我們廠里的,現在都被我們縣的領導以及他們的親戚朋友所占用了,現在都蓋成這些小別墅了”
記者看到,距這些破舊的筒子樓不遠,就是那些在企業生產區新建的豪華別墅。這些豪華別墅每座占地面積為0.3畝—0.5畝,建筑面積200平方米。
鎮平縣玉雕廠現已蓋起52座別墅,按每座別墅造價最少30萬元計算,總造價就達2500多萬元。
那么,是誰住在這些豪華別墅里呢?
當記者想走進這家別墅了解情況時,卻遭到這家主人的呵斥和謾罵。
一名原鎮平縣有線電廠職工說:“在我身后的這片地原來是我們廠里的,現在都被我們縣的領導以及他們的親戚朋友所占用了,現在都蓋成這些小別墅了。”
據知情者透露,這家別墅的男主人是鎮平縣鹽業局某領導的司機。
職工還告訴記者,僅在鎮平縣有線電廠生產區別墅群里,就居住著7個縣里局委以上的干部,另外還有這些領導的親戚朋友。
在現場,原鎮平縣有線電廠職工郝建民說:“那兩間是社保局局長的房子,這三間紅鐵門是政協主席王耕旭建的,這邊是國稅局長建的,這是我們原廠長張保同建的別墅,那個搭衣服的是我們城建局長的房子,緊靠著西邊的是自來水公司經理的房子,再往西那座是環保局副局長的房子,前邊有水塔的是城關派出所指導員的房子……”
改制6年多,90%的企業破產或無法運轉
“俺這個廠,改制時負債率是全縣最低的,但垮得最快,就像五馬分尸一樣,誰都想分點東西,國有資產就這樣分掉了”
記者了解到,被別墅占據的這些企業原來都是鎮平縣的支柱企業和知名企業,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這些企業的生產區都變成了別墅呢?
一名原鎮平縣有線電廠職工說:“俺縣原來有30多家國有企業,1997年縣里對企業改制,這改一個倒一個,現在俺縣的國有企業都倒閉了(指著有線電廠說)都像這個廠一樣,設備、廠房、地皮都賣了,廠子沒了工人都下崗了。”
原鎮平縣有線電廠黨委副書記沙國英告訴記者:“俺這個廠,在過去是有名的花園式企業,尤其是1986引進了日本先進的生產線后,生產銷售一直不錯。改制時負債率也是全縣最低的,但垮得最快,就像五馬分尸一樣,誰都想分點東西,國有資產就這樣分掉了。”
據了解,鎮平縣原是一個工業強縣,全縣有34個國有企業。1997年,鎮平縣被河南省定為國企改革特試縣,對全縣34家國有企業進行了改制。然而經過6年多的改制,卻有90%的企業破產或無法運轉,80%的工人下崗,70%的下崗工人拿不到最低生活保障金。為了生存,廠里又把土地作為抵押,向政府有關部門高息貸款。
原鎮平縣原有線電廠職工郝建敏說:“現在廠里的40多畝地也被分了13塊抵押、拍賣給了縣財政局、民政局、養老保險局、銀行等單位和個人,廠區變成了別墅區。設備、廠房、職工宿舍也賣了,企業咋能不垮呢。”
在鎮平縣經貿委,記者看到了一份《關于深化直屬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建議》,上面寫到:“經貿委14家直屬企業,帳面負債3.9億元,其中,拖欠職工工資、集資款及勞動保險費約近5000萬元,14家企業整體資產負債率高達355%。”
鎮平縣經貿委主任常振亞補充說說:“由于改制時機不成熟,企業管理人員的素質差,導致我縣國企改革試點不成功。特別是一些廠長經理在改制期間,仍然向政府部門和個人高息放貸,時間大多是1、2個月,這都是明擺的套,一到時間,他們馬上向法院起訴,法院一執行地就沒了。”
主持人:為什么鎮平縣的國企一改就垮,常局長的一番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企業不改制還可以生存,改制之后卻連土地都被瓜分了。那么都是哪些部門向企業發放了高利貸呢?
怪象二:政府職能部門成了一個個高利貸者
記者在河南省鎮平縣采訪的時候發現,有些國有企業雖然已經倒閉,但是廠門口卻還有人看守,看門的職工告訴記者,這是他們自發組織的一個工人護廠隊,主要是為了防止廠里的設備不被偷走。但是工人護廠隊的命運怎么樣呢?
護廠職工遭到打擊報復
“因為我們職工為討公道,追回國有資產,向上級反映問題。”
鎮平縣有線電廠破產后,大量債主涌上門來,將廠里值錢的東西一掃而空。為了保護工廠剩下的設備,有線電廠的職工自發組織了工人護廠隊。但護廠隊難以護廠,2003年11月23日晚上,車間和倉庫被一把大火燒掉,案子至今沒有破;一些參與護廠和追討國有資產的職工還遭到打擊報復。
鎮平縣迪生電子有限公司(原有線電廠)銷售科科長李占敖告訴記者:“因為我和職工一起為討公道,追回國有資產,向上級反映問題,遭到打擊報復,2003年的2月18日,我家的住宅大門被汽油縱火焚燒;今年的4月19日,又遭到不法分子砸我家后窗。”
當記者問到:“兩起案件都沒有結果嗎?”
“都沒有結果”李占敖痛哭起來。
2003年4月4日晚,原有線電廠職工周順成和愛人竟在自己的家中遭到毆打。周順成對記者說:“他們將我愛人按到床上毒打一頓,又將我按到沙發上打,最后我們兩個人都到醫院住了一個星期,出院以后落下個頭疼病。”
政府職能部門成了一個個高利貸者
債權人中除了金融部門以外,還有縣財政局、民政局、糧食局、經貿委、社會保險局等許多政府部門
工人護廠隊成員為什么被打,他們究竟妨礙誰的利益呢?記者在調查時發現,一些企業《負債明細表》上顯示的債權人,除了金融部門以外,還有鎮平縣財政局、民政局、糧食局、經貿委、社會保險局等許多政府部門。鎮平縣原有線電廠黨委副書記沙國英對記者說:“有線電廠的情況基本上也代表全縣國有企業的情況。”
在鎮平縣民政局,農村養老保險處的主任李冰向記者提供了一份賬目薄,記者在上面看到,在1997和1998年縣民政局救災扶貧互助儲金會就向原縣絲織廠、印刷廠、有線電廠、曲軸廠、織襪廠等十幾家企業,發放貸款近1000萬元。”
記者問到:“鎮平縣1997年在民政局貸款的有多少家企業?”
李冰:“有10多家吧。”
從李冰提供的賬目簿上記者看到,1997年7月30日,原縣印刷廠的負責人貸了兩筆款,一筆是60萬元,一筆是73萬元;原絲織廠、光學公司、曲軸廠于1997年分別在此貸款30萬元、46.5萬元和79萬元;鑫鑫集團公司在同一天貸了兩筆款共123萬元,這些企業都是以2分7厘的月息,1到3個月的期限貸的款,貸款到期后,由于企業無力還貸,只有將設備和房地產等抵押品,由法院拍賣還貸了。
當記者問到:“貸給他們是什么樣的利息?”
李冰指著賬目簿說:“上面寫的都有。”
記者:“兩分七(厘)。有線電廠總共貸了多少錢?”
李冰:“34萬9(千)。”
記者:“現在這筆錢還了嗎?”
李冰:“還了,還了8萬多,還有26萬,這26萬是用他們廠的地皮還的。”
記者:“多少地皮?”
李冰:“當時我也不清楚,這個是法庭執行的。”
記者:“哪一年?”
李冰:“98年,法庭執行的,應該是法庭有卷。”
記者:“那現在這塊地皮民政局做什么用了?”
李冰:“法庭經過競拍給他賣了,賣的現金我們拿過來了。”
除了民政局之外,鎮平縣糧食局也曾向一些國有企業高息放貸。糧食局的辦公室主任李海云告訴記者:“2001左右由縣政府出面協調,經貿委出面,糧食局把絲織廠的部分資產,其中包括一部分機器設備,部分廠房,讓我們買了過來,買過來以后,當時由于這部分資產在哪閑置著,沒有利用,所以為了盤活這部分的資產,我們把他買過來以后,隨后對外進行租賃承包。”
企業借來的錢在改制過程中被企業領導據為己有
幾年過去了,腐敗分子仍然逍遙法外
采訪中,鎮平縣的國有企業職工紛紛向記者反映,政府職能部門的高息放貸,是造成企業倒閉停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原因,而這些不合情理的借貸行為沒有企業領導的參與是不可能發生的,企業借來的錢也大都在改制過程中,被企業領導以各種名義據為己有。據有線電廠的職工們反映,他們廠原來的廠長張保同和翁子英貪污受賄最為嚴重,記者就此采訪了鎮平縣檢察院和紀檢委,檢察院辦公室主任劉云在請示了縣反貪局的領導后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劉云說:“關于張保同的案件,檢委會研究室也參與列席記錄,很不清楚,廠里沒賬,張保同好像被告的是貪污集資款,為張保同案來回反復,復查退查三四回。
記者問:“翁子英呢?”
劉云:“關于翁子英這個案,你上紀檢委,當時移交時,他所有的材料,關于國有資產的處置,那個廠的國有資產處置,紀檢形成卷了,就那保存著呢。”
在調查中鎮平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李立告訴記者:“翁子英還有建筑隊的施工頭,大概姓王,這兩個人紀委都經過報請南陽市紀委,要采取雙規手續,但是從(2002年)10月一直到2003年過了春節之后,這兩個人跑了。經過給縣委匯報,縣委決定轉檢察院,現在大概有這么厚的兩沓子卷宗都在檢察院。”
據職工反映,鎮平縣紀檢委在辦理有線電廠原廠長張保同和翁子英的案件時,收了有線電廠6萬元的辦案費。鎮平縣原有線電廠職工郝建敏說:“紀檢委在辦我們廠案子的過程當中,收了我們6萬元辦案費,可是直到現在幾年過去了,腐敗分子仍然逍遙法外,全廠職工對這個事情很關注,他們辦案是怎么辦的,收我們6萬塊錢辦案費,是辦案咧,還是對犯罪分子的保護費。”
記者在鎮平縣采訪的10多天中,為更深入的了解情況,多次要求采訪縣委、縣政府的有關領導,但縣委宣傳部的負責同志聯系的結果卻是,縣委和縣政府的主要領導及分管工業的領導都在北京、南京出差,無法接受采訪。對于鎮平縣在國企改制中出現問題的深層原因,記者采訪了河南財經學院企業管理咨詢研究所所長、副教授石璞。他說,現在我們國企改制很多地方實際上是對國有資產的最后一次掠奪和私吞,通過高息貸款,把一個企業給套住,然后又通過非正常的手續、手段,把一個企業給變賣了,這個過程是一個違規的、違法的、腐敗的行為。
主持人:積極穩妥地推進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是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有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互相配合大力支持。然而鎮平縣部分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卻利用這些機會,把自己變成了一個高利貸者,這種情況如果政府不加以管制,可能會給我們整個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帶來巨大的副作用。(記者張彩霞
王冠明 來源:新華社音像部《新華縱橫》欄目組)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