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布什6日為出席諾曼底登陸60周年紀念日到訪法國。而在法國人眼中,雖然“美國”二字在諾曼底海灘上“閃閃發光”,但布什卻似乎與光環相去甚遠。
“布什不是美國”
英國《觀察家報》6日評論說,法國人肯定美國,否定布什。法國《解放報》則嘲諷道,布什不應當把法國總統
希拉克在紀念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感激之情“據為己有”,因為這番講話針對的是美國,而不是布什。
法國執政黨總統多數派聯盟(UMP)高層官員洛朗·法比尤斯如此評價布什:“他恰巧與那些令我們景仰美國的價值觀截然相反。”
這種把領導人與國家區分對待的觀點具有典型法國特征,抽象而微妙。從某個角度來說,法國人認為自己比美國人更清楚“山姆大叔”的本來面貌。
“貝當不代表法國”
二戰結束后,法國國內流行的一種理念與以上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法國”與納粹德國扶植下的維希傀儡政權截然不同。維希政府領導人、賣國賊貝當不能代表法國,至少不代表“一個永恒的法蘭西共和國”。法國精神應該由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抵抗力量領袖讓·穆蘭和夏爾·戴高樂將軍來詮釋。
然而,法國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仍然曾給貝當墓碑獻上花圈,以紀念這位元帥在一戰時期對國家的貢獻。而在希拉克當選法國總統前,法國歷屆政府都不愿意公開承認法國曾遭受納粹統治的經歷,也不愿為傀儡政權的過失負責。然而,《觀察家報》指出,雖然維希政府的確不能代表法國的全部,但它終究存在于法國。把一個國家的精髓和靈魂同某一個時期的政權完全割裂,這種做法脫離了責任本身,更脫離了責任的本質———誠實。
“兩種人”構成美國
無論法國是否接受,不可辯駁的事實是,布什不能與美國完全分離。也許布什在紐約或洛杉磯不受歡迎,也許邁克爾·穆爾(影片《華氏911》的導演)和伍迪·艾倫在電影中批評他,但布什畢竟還擁有半數美國人的支持。
布什政府領導的美國相信,他們正在依照“上帝的意愿”為自由而戰。它認可死刑,同時也贊成減稅,甚至允許公民擁有私人武器。它一邊拒絕和平主義,一邊伸開歡迎的手臂。
布什在6日的“D日”行動紀念活動上宣稱,伊拉克戰爭與諾曼底登陸一樣體現了“英雄主義”。恐怖分子對美國發動了“9·11”襲擊,戰爭是對恐怖主義的回應,也是贏得自由的“必要方式”。
當然,也有部分美國人與法國人一樣憎惡布什。這些美國人反對伊拉克戰爭,不贊成美國政府打著“上帝”的幌子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民眾頭上。他們諷刺布什結結巴巴的口頭表達能力,對關塔那摩美軍基地無視人權的做法感到憤怒。
兩種人群構成了今日美國。兩大陣營即將在11月美國總統大選時激烈對峙。至少,布什在大選那一天能夠反映美國社會多個層面中的兩個剖面———擁戴與反對他的兩個群體。
法美之間分歧仍存
法比尤斯提到了“那些令我們景仰美國的價值觀”,更明確地說,他指的是法國所認同或者崇尚的內涵。也就是說,美國是自由、民主和司法公正的象征;美國體現了啟蒙運動的價值觀;法國大革命結束后,美國加速了西方價值體系在新大陸上的普及。基于這些事實,法國人必然會對美國產生好感。但問題在于,好感也許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在兩國政府意識到有必要緩和緊張關系的時候。
無論美國和法國使用何種手段“破鏡重圓”,無論各自向對方如何表達偏愛之情,兩國的差異依然不可能消除。談到中東問題、巴以沖突與伊拉克問題,法國與美國政府立刻分道揚鑣。兩國政府對國家在社會經濟中作用的看法不盡相同,人們的金錢觀念、宗教觀念以及日常交談的方式更是存在差別。“D日”紀念儀式上,希拉克盛贊美國為法國重獲自由作出了犧牲。然而,真正值得褒獎的是昔日勇士、過往友情和鮮血鑄就的凝聚力,溢美之辭并不能掩蓋兩國之間的矛盾。(馬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