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歷下慈善總會向山東大學頒發了3萬元助學基金。該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15名特困研究生每人獲得了2000元的救助。據悉,這是省城濟南首次對高學歷的研究生進行的集體慈善救助。然而,由于被救助對象的“特殊”身份,此次救助也在一些市民中引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困惑”:高學歷群體是否適合成為慈善救助
的對象?
據悉,本次救助的對象都來自農村困難家庭,有的是孤兒或單親家庭的子女。其中有不少學生品學兼優,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
今年26歲的小胡是今天15名受助學生之一。面對記者的問題,小胡坦言,研究生拿慈善救助自己也感覺有些矛盾,“一方面,這么大的人應該自立。但另一方面,自己如果將時間都耗費在打工上,就不能更好地體現研究生的價值。”
一位參加救助儀式的王姓女同學則認為,研究生不適合接受慈善救助。她認為,“如果家庭困難,完全可以先工作后深造。”
家住省城的胡先生則向記者道出了自己的疑問:其一,慈善資金是用來救助那些自身沒有能力維持生活的弱勢群體的,特困研究生是否屬于弱勢群體的范圍?已是成年人且有獨立生活能力的研究生是否應該自立?
其二,研究生教育不是義務教育。教育也是一種投資,雖然現在困難,但他今后會為此得到高額的回報;其三,慈善款來自社會各界的
募捐。現在很多學校都設有各種各樣的獎學金、助學金,作為在校研究生,完全可以通過這些途徑來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
其四,現在很多研究生都是收費生,家庭困難的完全可以不上,既然上了就應自己負責,這就好比明明沒有經濟能力卻要高消費一樣。對于這種個人教育投資,如果還要社會替其“買單”,是否合適?畢竟,社會上還有很多比特困研究生更需救助的群體。
研究生到底是否適合成為慈善救助的對象?面對這些爭論,歷下慈善總會楊景蘭主任向記者解釋了活動的初衷。楊主任說,目前許多大學生考上了理想中的學府,卻因家庭窘迫而徘徊在校門外。區慈善總會決定從募集的資金里設立助學基金,就是想給予特困大學生最直接的救助。
另據了解,歷下慈善總會已計劃每年定期頒發助學基金,助學基金的金額也將逐步提高。(記者田連鋒)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