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5月30日,山東省首屆民營企業發展與海外融資論壇舉行,省內150家民營企業,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等海外四大證券機構的專家專程來山東進行推介。尋求海外“遠親”成為我省民營企業的熱門話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亞洲區總代表戴斯先生表示:“海外上市是山東民營企業解決資金難題的捷
徑。”
民企高速成長 融資渠道狹窄
資金難題是困擾我省民營企業的一個老問題。
截至去年底,我省個體私營經濟戶數達到181萬戶,民營經濟總量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30.2%,已經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發展,全省涌現出了萬杰、南山等一大批規模較大、主導產品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強的民營企業,民企累計創中國名牌7個、山東名牌48個,創山東省著名商標200件,創全國鄉鎮名牌重點企業107戶,名列全國前列。
高速成長的民營企業對資金的需求與狹窄的融資渠道的矛盾日益突出——
上市。我國每年向證監會申請在A股市場上市的企業超過1000家,但批準的只有約80家,通過率不到8%。民營企業雖有良好的業績但缺乏足夠的規模,而且并購市場不發達,買殼上市操作難度大,大部分民營企業只能在證券市場外徘徊。
貸款。銀行嚴格的貸款條件,較高的信用等級要求,讓眾多的民營企業望“貸”興嘆。企業一旦融資失敗,面對的不僅僅是停滯不前,甚至是滅亡。
在此情形下,國際金融市場的資金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希望。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國外機構也頻頻向中國企業招手,他們十分看好中國企業,特別是民企的增長潛力。
一方在尋求資金和管理,一方在尋求新的“礦藏”,民營企業與海外資金的結合似乎是水到渠成。
“三不一高”意識 影響海外融資
2003年之前,山東民營企業實現海外上市的只有兩家,且都是在外國注冊后在新加坡上市。2003年以來,我省才有5家企業在香港或新加坡等市場上市。
與南方省份相比,我省已經落在了后面。2002年以來,南方省份已經有300多家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掛牌,僅溫州一市,就有100余家民企準備赴海外上市。整個浙江省去年就有80家民企進入上市輔導期,20多家已經通過驗收。
省經貿委有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資金不足、融資困難是當前影響和制約我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山東的民營企業在海外上市融資的大潮中反應遲鈍,企業對公司上市、特別是海外上市普遍存在“三不一高”(不知道、不了解、不敢想,高不可攀)的落后意識,停留在區域性的陳舊企業發展管理觀念上。
加拿大加信投資集團公司總裁李趙素芳女士認為,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山東經濟的一大亮點和經濟增長點,在多個領域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美國、加拿大等地的證券市場、投資者都對山東企業感興趣,山東企業應該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海外上市亟須 提高民企素質
信息顯示,目前全省已有11家企業獲得批準準備申請到海外上市,另有30多家企業正在秣馬厲兵,目標直指海外市場。
戴斯先生表示,納斯達克之類的證券市場往往對外國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但企業上市要充分考慮成本、規模、時間、內部監管等諸多問題。山東民營企業要實現成功上市,應對照融資、上市條件和要求尋求差距,制定整改方案,加強企業的內部規范管理,盡快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與銀行、金融、證券機構展開合作,逐步建立進入海外證券資本市場的渠道。
專家認為,對于山東民營企業來說,謀求海外上市只是手段,促進企業的長遠規范和發展才是目的,完善企業運營機制、提高效益、增加回報是比上市本身更難、更重要的事情。
與會專家認為,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海外上市可以籌集大量資金,但相關風險也不容忽視,上市應該量力而行。一是上市成本。一般說來,民營企業如果在內地上市,上市的成本只有融資額的5%,而到海外市場上市,納斯達克上市成本是10%以上。二是嚴格的規則。我省多數民營企業仍然實行家族式、粗放式管理模式,缺乏現代科學管理理念,能否適應海外證券市場一整套的規則是個難題。(記者 袁濤)
責任編輯: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