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一家投資4000萬美元生產蛋白纖維的高科技企業,盡管“三廢”論證均已達標,但考慮到投資商看好的一塊土地緊靠居民區,經過環保專家評審團的8次專題論證,在征得投資商的同意后,今年3月,開發區最終將項目調整到重化工區內落戶。
建區以來,開發區就確立了
“環境優先”的目標,不斷積聚區域“環境資本”。小印染、小皮革等一些有污染、高能耗、科技含量低的項目不斷被拒之區外。一些雖然達標,但對居民、環境等可能有環保隱患的項目,或調整其坐落位置,或干脆免談,這在開發區已是司空見慣。
倡導循環經濟,是開發區改善環境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開發區工委管委強調,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廢棄物。這一認識在開發區已形成強烈的共識。黃島發電廠通過實施汽輪機改造,將生產余熱用于居民集中供熱工程,黃島老城區因此實現居民供熱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為充分利用粉煤灰、爐渣等資源,黃島發電廠又先后成立了專業公司,引進國際先進專業設備生產混凝土彩瓦、粉煤灰環保節能砌塊、植草磚、路沿石、花盆磚、路面磚、 G RC保溫內墻板等新型建材,變廢為寶,改善了環境。
清潔生產是開發區倡導的又一環境戰略。開發區環保部門指導青島松下電子部品有限公司在西海岸率先通過了清潔生產審計,企業從原材料的選購、生產能源的確定、生產工藝的制定、產品的設計和包裝等環節,自覺遵循清潔生產原則,并以此為示范,大力推廣,有力地促進了清潔生產觀念的深入人心。
對一些“環保高危”項目,開發區更是慎之又慎,從長計議。電鍍業是家電電子、汽車制造等產業須臾不離的鏈條。以往,青島開發區的企業常常到南方一些地區進行產品的電鍍處理加工,既延誤了工作時效,又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為此,開發區建設了電鍍工業園,將分散的電鍍企業集中起來形成規模效應,更重要的是,通過集約化管理和強化監管等內外部手段,有效地解決了企業的污染問題。
開發區還以建設“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為目標,實施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已達30%,人均占有公共綠地28平方米,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不僅有70余家企業通過了 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而且全區也通過了 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馬志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