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棗莊5月12日訊 今天上午,山亭區紅山峪村村民田傳江又一次接到來自北京的長途電話。北京師范大學在讀民俗學女博士生刁統菊,在電話中向他請教該村一位村民出殯時為何有的孝子耳朵眼塞棉花有的不塞等問題。
。玻笟q的刁統菊正在撰寫有關紅山峪村親戚關系的博士論文。未來3年內她將在58歲的田傳江
和大學授業導師指導下完成這篇近10萬字的論文專著。
田傳江個子不高,臉龐黝黑。僅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他對民俗研究非常癡情。當他發現村莊民俗還屬于一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后,便產生了寫書的念頭。歷時6載、5易其稿,2000年田傳江終于寫作出版了新中國第一部村莊民俗專著——44萬字的《紅山峪村民俗志》。書中記錄了農業、副業、度量衡、貿易、紡織、飲食、居住、交通、婚嫁、喪葬、游戲等1000余個民俗事項,讀起來如同走進一座內容豐富的民俗博物館。
2001年7月,田傳江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敬文邀請,登上北師大講壇,給民俗學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講了3個多小時的課。鐘敬文先生在開場白中說:“我們把田傳江同志請到這里來講課,這和我們北師大當年聘請侯寶林作教授是同樣重要的事情。我一直在想,寫民俗是寫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因此我提倡大家要‘眼光向下’,沉下去,到基層中去。”之后,北師大的民俗學研究生干脆把田傳江的家鄉當成了村莊民俗學的研究基地。
早在3年前攻讀民俗學碩士研究生時,刁統菊就與田傳江結下不解之緣,經常住到田家調查紅山峪風土人情。去年,在田傳江的幫助下,刁統菊完成了《紅山峪村婚姻民俗的變遷》,順利通過論文答辯;同年考取北師大文學院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
今年春節前夕,刁統菊將“課桌”搬到紅山峪村,拜田傳江為師,并且住進田家,按照當地習俗稱呼他“田大爺”。田傳江經常帶著刁統菊參加村民的喪事和喜事,仔細講解農村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刁統菊感到受益匪淺,論文資料調查進展很快。
據了解,在悉心指導刁統菊的同時,田傳江正專心撰寫他的第二本民俗學專著《紅山峪村的傳統農具》,目前已寫了10萬多字。 記者 張環澤 通訊員 高潔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