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公布后,有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一切,以極其顯要的位置進入人們的視野。 的確,我國目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大約有3.67億,這個超過總人口四分之一的群體將在未來十年、十幾年內走向社會,
成為構筑國家、民族的鋼筋鐵骨。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實現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家庭幸福和睦的迫切需要,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尤其是新形勢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需要全社會人來關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因為我們是為了贏得“后天”在努力。 學校教育:亟待貼近實際
新形勢新環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觀念出現的新變化,要求學校把弘揚求真務實精神作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堅持貼近未成年人思想實際、貼近未成年人生活現實、貼近未成年人群體,深入探索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規律,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任務落到實處。
因此學校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教育,改進方式方法,做到生動活潑,喜聞樂見,落實教書育人。因此,推進德育課程改革,真正使學校的德育課程成為學生學知識、學文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的主陣地、主渠道,才能使德育更具親和力,而不是以往的高高在上。目前,教育部已先后頒布了新研制的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4個學科課程標準的實驗稿,我市也陸續開始進行實驗。
其實,德育為首一直是學校教育所倡導的,至于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也并非新的要求,關鍵在于將其落在實處。我市天山小學以“知我民族,愛我中華”為主題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通過學、看、說、演、畫、做、展7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知識,感受民族精神。結果兩年中,天山小學沒有發生過學生違紀事件。這從某一側面折射出學校德育的力量。
當然,深入探索新形勢下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新規律,根據青少年學生不同階段的身心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思想道德建設都離不開教師,可以說,教師隊伍建設是德育的關鍵,這其中班主任工作被提到顯要位置。
關于班主任建設中,我市也有過探索。例如四方區教體局選派責任心強、素質高的老師擔任班主任,堅持使用、管理、培訓提高相結合的原則,以加強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鍛煉和業務培訓為重點,打造一支過硬的班主任隊伍。近日,全區小學還在學生、教師、家長中開展“我心中理想的班主任”大討論,并將于近期舉行“班主任工作品牌推介會”,評選四方區優秀班主任,組織優秀“班級管理”案例征集,以此提升全區班主任工作的水平。
家庭教育:亟待完善體制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在“重視和發展家庭教育”中明確提出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人格的形成與家庭環境有關,而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尤其是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居多,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忽視了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導致了孩子長大后在品德方面的修養欠缺。
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必須綜合利用政府、社區多方面的資源,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與素質,換言之,完善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是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近兩年來,我市在家庭教育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全市中小學家長學校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開展公民道德進家庭活動,一方面開展創建學習型家庭、文明家庭活動,各中小學校組織了“親子同讀一本書”、兩代人“講文明,樹美德”演講比賽、編撰家庭道德格言等活動,使學生和家長增加了在家庭營造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孝敬父母、勤儉持家、鄰里團結風氣的家庭美德的意識;另一方面開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路上大家走”活動,促進學生自身和社區居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學生主動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社區公益勞動,做家長的“小幫手”;在家中與家長簽訂文明協議,要求家長不吸煙、不酗酒、不罵人、講衛生,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團結鄰里,共創文明家庭;學生用自己的文明行為,實踐道德規范,弘揚社會道德新風。
大多孩子的童年是充滿陽光的,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從小就飽受生計和安定的困擾。“特別要關心單親家庭、困難家庭、流動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為他們提供指導和幫助”,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對特殊孩子的關愛。至于流動人口家庭子女的教育也是近來的熱門話題。本學期我市減免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借讀費,他們可以與青島的孩子一起參加中考,到優質高中求學。外部環境優化了,家庭教育的問題則凸現出來。流動人口的工作多不穩定,也給家庭和孩子就讀的學校帶來不穩定的因素,為人父母者需要給孩子更多的彌補,讓他們心中有個穩定的“家”。
社會教育:亟待八方支援
在大教育盛行的今天,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隔的整體。要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具實效,唯一的途徑就是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更為活潑,場地更為普及,氛圍更為濃厚。
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載體,場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今年以來,關于未成年人教育的場地是一片利好。先是從今年3月1日起的每周二,故宮對中小學生集體參觀實施免票。接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又宣布,5月1日起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各級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要對未成年人集體參觀實行免票,包括市博物館在內的我市10處公共文化展館也已實行針對未成年人集體的免費開放政策。
可以說,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德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只有充分發揮陣地作用,充分利用重要節慶日、紀念日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把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融入到各種生動有益的活動之中,才能更好地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作為一個社會人,未成年人也并非生活在“真空地帶”,社會各方都有義務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他們健康成長。互聯網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變是有目共睹的,如何讓孩子既享受網絡的便捷,又能避免網絡所帶來的不良干擾,這其中需要社會的合力。一方面,我市中小學一直充分利用網絡教室,為中小學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綠色網上空間。另一方面,加強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和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的管理也是當務之急。此外,“掃黃”“打非”斗爭也應堅持不懈,凈化文化市場,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可以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無處不在的,不僅僅是一堂思想品德課,一次國旗下講話,一次活動,而是滲透在老師、家長、每個人的一言一行,社會的一草一木之中,只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使熱愛祖國、積極向上、團結友愛、文明禮貌成為當代中國未成年人的主流。本報記者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