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636型“基洛”級潛艇。

俄制蘇-30戰機也加入了解放軍空軍的戰斗序列。
美國欲向臺灣出售的“鋪路爪”遠程預警雷達。

我軍購進的俄制“現代”級驅逐艦。
中國日報網站特約評論員文章:說到美國某些人拋出的“中國威脅論”,想來許多人恐怕不會陌生。當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開始整體騰飛時,五角大樓、美國國會和一些美戰略安全專家們就開始拿著高倍放大鏡來看中國軍事力量的增長,聲嘶力竭地高呼中國的崛起將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比“北極熊”(前蘇聯)更大的威脅。但事實勝于雄辯,這一小撮人毫無理論和事實根據的臆想最終站不住腳而夭折。那為什么在進入21世紀后,美國又有人開始炒“中國威脅論”這碗夾生的冷飯,還美其名曰加上一個“中國軍事新威脅論”的名號呢?
下過廚的人都知道,要把一碗冷飯炒香的話,那“加料”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那美國這碗加了“中國軍事新威脅論”“新料”的炒飯又有什么新玩意呢?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二:
鷹派借臺海局勢生造“威脅”
首先,臺海局勢的最新進展。“3·19”一聲槍響,陳水扁再度上臺,不僅讓連宋的“國親聯盟”欲哭無淚,更讓遠在千里之外的華盛頓感到了新的危機。阿扁是叫囂著“2006年制憲”的口號上臺的,他的這種做法非但大陸政府無法容忍,正在崛起的大陸民間聲音也在高呼,要用強硬手段對付阿扁之流的“臺獨”勢力。
然而,美國目前臺海政策的重心是禁止臺海兩岸單方面改變現狀。這句話表面上看來是美國人對阿扁一伙人說的,但潛臺詞里也是對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國大陸說的。因為在國會和五角大樓的鷹派們看來,一個經濟逐漸強大、軍事現代化穩步發展的中國,將讓“臺海對抗”這一美國苦心運作,用來制約大陸的一手“好牌”爛在美國人自己手里,打破美國在西太平洋和遠東,進而在全球范圍內的現有戰略平衡。
對如此不利于己的形勢,美國人自然是要盡力阻止或者改變,而拋出“中國軍事新威脅論”就再合適不過了。所以,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鄧肯·亨特才會“憂心忡忡”地認為,“我們最終將面臨一支具有資本主義強大工業基礎支持的共產黨軍隊”;所以美國副總統切尼才會在訪華之后對中國和平崛起對美國構成的所謂“威脅”感到異常失望;所以華盛頓的鷹派們才會認定,“解放軍為臺灣海峽沖突備戰的決心,將引起人們對北京宣稱的要在‘一國兩制’前提下尋求‘和平統一’的政策產生嚴重懷疑”。
特別是在美國去年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中,鷹派們別有用心地提到一個經濟上強大的中國將“重新分配資源,建立一種更為有利的‘戰略格局’”,暗示中國不滿足于現狀,而是力求在更大范圍內謀求戰略利益,尤其是向美國緊緊控制的海上戰略通道延伸,“繼續尋找機會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進而挑戰美國主導的“戰略格局”。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戰略目標的定位上,中國一直明確地將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為首要目標。中國并沒有政治意愿對外擴張。
在這樣一種傾向性如此明顯的思想指導下,美國鷹派的吹鼓手們自然會將中國正常的軍事發展視為“洪水猛獸”了。在他們的眼中,中國的軍事實力可以用簡單的加法求得:比如,解放軍剛從俄羅斯購進的兩艘“現代”級驅逐艦+俄制“寶石”反艦導彈(只是傳聞要進口)+“基洛”級加盟的潛艇艦隊+“蘇”式戰機群=解放軍臺海空中海上優勢。至于中國軍隊的少數洲際彈道導彈更是被美國人吹成了能輕易突破導彈防御系統的“神兵利器”。在所謂“解放軍攻臺”的程序上,鷹派們更是充分發揮想象力,導彈“點穴”戰、信息戰、滲透戰、心理戰都被他們搬了出來,連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第七艦隊都難以自保。他們這么想的目的,就是要讓臺灣當局和人民,以及美國政府和民眾感到美國無法、或是不能做出及時反應,從而為他們武裝臺灣,進而為遏制和孤立中國的和平崛起“造勢”。
于是乎我們看到,美國人準備賣給臺灣的武器是越來越高級了:有反導的“鋪路爪”早期預警雷達和“愛國者先進能力-3”防空系統,有對空的AIM-120先進中程空空導彈,有反艦的“捕鯨叉”導彈和“基德”級驅逐艦,等等。可是,從耗資不菲的武器交易中獲得好處的,除了這些高舉“中國軍事新威脅論”的鷹派和他們的大軍火商幫兇們,就只剩下妄圖“以武拒統”的“臺獨”勢力了。而廣大臺灣同胞則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美國向歐盟對華軍售禁令施壓
除了顯而易見的臺海局勢,筆者認為,美國“中國軍事新威脅論”的另一重要所謂“依據”,就是歐盟和中國關于是否解除軍事禁令的問題。
在美國看來,如果歐洲最終解除對華軍售禁運的話,那不僅將使中國對外軍購的結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而且還能使大陸有效阻止歐盟國家向臺灣出售武器,突破美國對華的軍事技術孤立。這些都是企圖壓制和孤立中國的美國鷹派絕對不允許出現的情況。
于是“中國軍事新威脅論”這碗冷飯又有“新料”可炒了:美國鷹派們先是大肆渲染德法意在爭奪中國軍用發動機市場,然后又拋出德法意與中國之間海軍技術合作的所謂“可能性”,還將西班牙和中國子虛烏有的航母研發計劃掛上了鉤。
在去年底到今年初的這段日子里,美國更是對歐盟展開了密集的游說和施壓工作。像國務卿鮑威爾就曾明確發話,歐美對華軍售禁令應該“互為補充”,歐洲在這一問題上務必與美國保持一致,“防止給中國造成錯誤理解”。美國甚至還給出了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歐盟對華軍售將導致“臺海兩岸軍力失衡”,美國維持臺灣“不獨不統”的地區戰略將會受到威脅;歐盟軍事科技的介入將縮小美中之間軍力差距,從而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實際上,在美國的這些表面擔心背后,是美國對自己有可能失去美歐戰略領導權的緊張反應。因為對華軍售如果成為現實的話,將和一年前的伊拉克戰爭一樣,成為美歐之間走向分裂——所謂美歐“共同價值觀”遭重創的又一原動力。而且中國軍售問題的介入,將使歐洲獨立外交和防務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對于此前大罵在伊戰上不聽話的德法等國“舊歐洲”的美國鷹派而言,不啻是當頭重擊。此外,歐盟對華軍售的解禁還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讓越來越多的國家追隨歐盟和中國發展技術合作,從而使美國在世界范圍內對華遏制孤立政策最終破產,這些都是美國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們祭出“中國軍事新威脅論”的重要原因。
“中國軍事新威脅論”行得通嗎?
雖然美國鷹派們氣勢洶洶地拋出了其精心構思的“中國軍事新威脅論”,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在今天的國際政治戰略博弈中,這套充斥著冷戰反華陳舊思想的東西就連美國人自己都不可能用于現實。
首先,在臺灣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9·11”后時代美國政府的戰略重點顯然是在戰后伊拉克,其次是朝鮮和伊朗等美國眼中的“邪惡軸心”國家,以及全球反恐戰爭的重要陣地阿富汗,最后才是臺灣。這就引發了一個全新的議題:美國能不能在三個熱點地區同時對應中高強度的軍事沖突?就目前而言,美軍兵員因為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而嚴重不足,無法同時應對全球兩到三個熱點地區中等規模以上的軍事沖突。此外,事關美軍傷亡和布什大選連任,伊拉克和阿富汗自然是布什政府的重中之重;其次,不管事實怎樣,朝鮮和伊朗都讓美國隱約聞到了核武器的味道,對此美國自然需要小心應付。那對于一無核彈、二無石油、三無恐怖威脅的臺灣而言,戰略重心該偏向何方,相信美國人自己都很清楚。
而且,在解決亞洲,特別是遠東、東北亞地區熱點問題時,美國需要的不是和中國的對抗,而恰恰是中國的幫助。況且在戰后伊拉克重建問題上,美國也需要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參與。這就決定了華盛頓將以自身戰略利益為出發點,將對待臺海問題的態度定為“維持現狀”。正因為如此,在維持臺海戰略平衡的前提下,美國對華態度更多體現的將是合作協商,而不是“中國軍事新威脅論”所體現出的逼人氣勢。
其次,在歐洲對華軍售問題上,我們必須看到,在伊戰爆發一年后的今天,歐盟最為優先的任務,除了5月1日組織擴大之外,就是要和美國修復因為伊戰而出現的裂痕。如果此時歐盟做出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話,那代表所謂“新歐洲”的波蘭、捷克等國將和德法比等“舊歐洲”出現激烈對抗,造成歐盟內部的嚴重分歧。因此就目前而言,相對于中歐軍事合作巨大的快速直接經濟利益,歐盟更多考慮的還是維持自身成員間、以及美歐之間的戰略政治穩定。美歐在對華軍售上的意見相左,更多體現出的是一種政治層面,而不是軍事層面上的博弈。所以“中國軍事新威脅論”中認為中國軍力因外購而提升的說法在短期之內是根本站不住腳的。不過中國也并不是什么輸家,因為在和歐盟的游說工作中至少可能實現一個目標:臺灣不可能在歐盟的軍售中獲取利益。
最后讓我們還是回到烹飪的話題上來,看來這次美國鷹派廚師們給“中國威脅論”這碗冷飯加的“新料”——“中國軍事新威脅論”——顯然無法使食客們對這碗已然炒得發焦的冷飯產生任何興趣。當然,如果金圣嘆老先生還在世,看到鷹派食客們硬是要饑不擇食,吃得大倒胃口甚至拉肚子的話,想來他老人家肯定會像當年批《三國》許褚潼關戰馬超一樣罵上鷹派一句:“誰讓你亂吃的!”(中國日報網站特約評論員陳凡)
責任編輯: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