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方導演中心制不服中方制片人制:你們該琢磨一下什么是“術業有專攻”
近日,由央視與韓國國家電視臺合作的30集青春勵志偶像劇《北京,我的愛》
被迫在京停機。原因是兩個制作方韓國(株)闊朋(COVA)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與中國北京二十一世紀影音公司在合作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分歧,據悉,由于工作人員語言不通、交流不暢,劇組中經常出現爭吵、罷拍的情況。而據業內人士分析,中韓雙方此次之所以解除合約,其根本矛盾在于中方采取的是制片人中心制,而韓方使用的則是導演中心制。對此,記者采訪了韓國制作方的有關負責人。
問:您認為雙方合作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差異。韓國導演李教旭的思想比較活躍、自由,一切以《北京,我的愛》的創作為先,不論是拍攝場景的選擇、演員的表演、還是服裝造型的設計,都要求與劇本、與主題相吻合,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而中方的制片人卻以中方的利益為前提,經常對韓國導演、工作人員的創作,對劇本,進行修改,給全劇的拍攝帶來了很多的障礙。例如:李導演要求景點的選擇要盡量體現出真實、自然,符合劇中情節。李導演曾非?春帽本┑囊惶幒,覺得很符合劇本的要求,想將此作為拍攝的一處主要場景。可中方制片人卻覺得此處胡同過于破敗,沒有體現出北京的大氣。因此也不管此場景是否適合劇情,就武斷地否定了導演的提議,令導演非常不滿。在拍攝過程中,導演為了使畫面更精致好看,后期制作時選擇性更多,經常安排演員在拍攝一個場次的時候要換3-4套服裝,而中國制片人對演員頻繁更換服裝卻極為不解,認為既沒有必要又浪費時間。
其次是語言溝通的問題。該劇是中韓兩國國家級電視臺之間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合作。劇組中,韓方人員有60多人,中方有40多人,導演、攝影、美術等主創人員都是韓國派出的。文化的差異,加上語言不通,雙方彼此間又不熟悉,所以在溝通上存在著很大的障礙。常常是韓方工作人員一種想法,中方工作人員一種想法,劇組中摩擦、爭吵的情況多次出現。
問:您說的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實際上是影視制作的操作模式上的分歧,韓國實行的是導演中心制,一切以導演為核心,但國際上通用的影片操作模式是制片人中心制。在中國,十年前就出現過關于這兩種操作模式究竟誰更適合市場的爭論,最后的結論是制片人中心制更符合市場操作規律。不知為什么在韓國至今還是導演中心制?導演中心制在韓國能夠生存的理由是什么?12
答:導演中心制的建立在韓國是經過了市場考驗的,是比較適合我們的一種操作模式。其實說韓國是導演中心制,也不完全準確。韓國在拍戲的過程中,是由導演在藝術上全權負責,而在項目的運營上,依然是由制片人負責。導演和制片人的分工是很明確的,彼此責權清晰,各司其職。不會出現制片人干預導演拍戲,也不會出現導演插手影片的商業操作。當然,在韓國也有導演也是制片人的例子,但多數情況下,導演和制片人是分開的,相互獨立的。但在中國,通過這次《北京,我的愛》的合作,我們發現,中國的制片人和導演分工并不明確。制片人不但要負責影片的總體商業運作,而且在劇組也是事無巨細,什么都要插手都要管。尤其是對藝術,明明應該由導演決定的東西,制片人也要參與,還要管導演管演員,什么都要管。這在韓國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這也是我們這次合作不太愉快的主要原因。
問:那您的建議是……
答:我們希望中國的影視制作體系還是應該強調分工明確,你們中國有句話是“術業有專攻”,我們覺得真的是值得你們琢磨的。
問:對這部戲,你們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答:我們原計劃是5月中旬完成全部制作,但現在看來恐怕不可能了,我們正在尋找新的合作伙伴。當然,應該還是和中方合作,換一個制作方而已。
另悉,此次中韓合作的《北京,我的愛》是為了紀念中韓建交10周年。該劇由韓國金載沅、韓彩英,中國的郭小冬、孫菲菲主演,此外,李丁、葛存壯、斯琴高娃、張鐵林、劉威、劉金山、潘虹等都將在該片中客串一把。(鄭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