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嘗試變革干部政績考核制度在當地“干部圈”中引起巨大反響。
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正確政績觀,必須用制度做保證。在制度創新方面一向敢為人先的浙江省的許多地方,正在不事張揚地邁開改革、完善現行干部政績考核制度的步伐。
GDP不
再“一俊遮百丑”———一個指標變成四個指標
前不久,浙江湖州在干部政績考核中取消了GDP指標。在上上下下多少“官員”還成天圍著GDP轉時,這則新聞不啻一顆重磅炸彈,立即在“干部圈”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其實,湖州市決策層也有過爭論。而力主這一改革的市委書記楊仁爭在一次談話中,曾系統地談過以往政績考核的種種弊端。他說,以GDP為中心的政績考核,最大的弊端就在于一些地方把“發展才是硬道理”錯誤地理解為“增長率才是硬道理”“GDP增長才是硬道理”。為追求一時的經濟發展速度,違背經濟規律,背負巨額債務,盲目上項目,造成大量浪費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另外,“現實生活中GDP成了‘一俊遮百丑’的硬指標”。
現在,在湖州市實施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中,GDP指標被代之以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情況、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提高情況、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改善情況、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效能進步狀況四個新的指標。這一減四增,看出湖州市越來越強調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了。
浙江許多市、縣,也不約而同地淡化甚至取消了政績考核中的“招商引資”指標。曾幾何時,“招商引資”指標還被列為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中僅次于GDP的第二位指標,分解到了幾乎所有干部的頭上。結果,為吸引項目,各地紛紛比著勁兒辦這“節”那“節”,圈地搞“開發區”,壓低價位批租土地。
拿湖州市為例,由于從2001年就開始逐步淡化GDP考核,結果近兩年這個市的GDP增長幅度在全省雖然不算靠前,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幅這兩項指標,卻占居了全省首席位置。
打破“數字”“出干部”———“打鉤鉤”變成了“算工分”
“干部出數字”,是時下不少地方的“通病”。連浙江這樣一向提倡“多干少說”的地方,這一現象也未能幸免。
浙江金華市的浦江縣幾年來在推行的“干部動態考核管理”改革試驗中,在力求考核結果的全面、真實、可靠上采取了不少創新措施。
一個創新是把組織部門對干部的基本考察和政府對干部的政績考核“統”在了一起。過去,基本考察的主要做法是分層次對干部的各方面素質情況進行測評,即被人俗稱的“打鉤鉤”,但考察結果卻是縣委任免獎懲干部的主要依據;而政績考核通常只主要用于對干部的年度經濟獎罰。浦江縣委把兩“考”緊緊“捆”了起來,干部的政績就完整得多、清晰得多。
另一個創新是突出對干部的“動態考核”。“靜態評價”的缺點是往往在年底一次性考核,給干部打出的是全年“總印象分”,比較籠統。而“動態考核”,則是重點對干部的工作和活動進行具體的全過程“跟蹤”,用“量化寫實法”逐項考核并計算出他做工作的“數量分”“質量分”和“效果分”,然后才相加為年度總得分。這樣的做法,被有的干部戲稱為“算工分”。
群眾參與評判上馬工程———“官考官”再添“民考官”
現行的干部政績考核制度還存在另一缺點———基本上仍局限于“官考官”。浙江各地在努力提高干部考核的“民主含量”時,都把重點放在改變“官考官”格局,請更多真正的“民”參加當“考核官”上。
浙江許多市、縣出臺了新的規定:不論對哪一級別的干部進行民主測評,都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基層群眾或基層群眾代表參加,這就大大擴大了基層群眾在干部考核中的評判權。
在杭州、寧波等一些城市,每年年初,市有關領導部門就選定若干個機關部門作為公開考核對象,在各社會媒體上公布,廣邀市民群眾從工作作風、服務態度和創造業績等幾方面對這些部門加以評議,并由有關機構負責收集、整理。到年底對這些部門的工作進行考核時,市民們的評議意見就成了重要評判依據。還有一些地方,每年年初都通過媒體公布政府當年要抓的關系國計民生的幾件“大事”和上馬的幾大工程,讓市民群眾評判。群眾的評判意見年底用于考核有關主管領導和有關職能部門的政績。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