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祭海的供桌擺了500多米長,肥豬頭上都戴上紅花,身上披上了彩帶。

圖2:千掛紅色鞭炮齊燃共鳴。

圖3:祭海前一天,漁民就把船上貼上“福”字。

圖4:祭海的香餑餑一般擺4個,寓意四平八穩。
昨天,來自各地的8萬多人擠進了即墨市一個小小的漁村——周戈莊,16萬雙眼睛齊齊盯上了當天上午開幕的“民俗文化祭海節”,擁有500多年歷史的這個祭海活動再次“火”起來。據悉,今年這次祭海民俗文化節是首次由即墨市政府舉辦,也是500多年來最隆重的一次祭海民俗文化節。
“祭海”供品一里長
記者昨天早晨在周戈莊看到,太陽還沒完全躍出海面,160多艘漁船已經在海邊排列整齊,每艘船上都被漁民們貼上了大紅的“福”字,在朝霞映照下顯得十分美麗。7時許,勤勞的漁民們開始把早已準備好的香餑餑、壽桃和200多頭掛彩肥豬等供品抬到海邊,擺在八仙桌上。各種祭祀供品在海邊一字排成了足有500米長的“祭海隊伍”。
上午8時38分,上千掛5萬響的鞭炮一齊鳴響,16門彩炮把彩花送上空中,美麗的漁村海灣一下子熱鬧起來。
親戚朋友全來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前來參觀的人流不斷,把周戈莊村海灘中心廣場塞得嚴嚴實實。來參加祭海活動的老夫妻徐德琢夫婦是田橫鎮北營子村漁民,因為所在村子離祭海的地方還有6里多地,所以一大早老倆口就起床來看熱鬧。而很多人在周戈莊有親戚的人都紛紛前來“投奔”,昨天一天,周戈莊漁民劉春日家一下子就來了60多名親戚朋友,他們都是來觀看祭海活動的。
據了解,從前天下午開始,周戈莊家家戶戶都陸續住滿了人,原本僅有980多戶、2800多人的小漁村一下子熱鬧起來。據有關部門統計,從前天到今天下午5時許,周戈莊民俗文化祭海節大約接待了近8萬人次,預計今天還將會有數萬名游客前來。
15個漁村要“轉業”
1.5萬漁民將吃上“旅游飯”
昨天中午,記者在周戈莊不少漁民家看到,許多來參加“祭海節”的游客正在漁民家品嘗地道的“漁家宴”。田橫鎮有關人員介紹,隨著沿海漁業資源的不斷缺乏,漁民靠海吃海的條件受到很大制約。下一步,田橫鎮將以周戈莊村為民俗文化中心,把祭海文化節擴展到周邊15個漁村,在這些地方大力開展“綠色漁家宴、漁家賓館、出海一日游”等為主的旅游項目。
據悉,田橫鎮已與5個投資商簽了合同,將總共投資20億元,在周戈莊周邊地區建立一個集“休閑、旅游度假、會展中心”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區。這個旅游區建成后,周邊15個漁村的約1.5萬漁民將吃上“旅游飯”。
新聞調查
“祭海節”500歲
逐步從一種迷信活動變成民俗文化活動
今年72歲高齡的劉廣秀是周戈莊年紀最長的老漁民之一。據他介紹,“祭海”文化傳始于明代,據說,在周戈莊西側2.5公里外有一座黃山,山上有一個仙姑廟。到清末,漁民每年出海前(農歷四月初八),都要到廟里求仙姑保佑他們能一帆風順,這一傳統逐漸延續下來。
直到1984年,村里決定于每年3月18日集中漁民進行“祭海”。這在當時引起了許多爭議。一些漁民認為,各家各戶單獨選日子“祭海”十分便利。現任周戈莊黨支部書記劉勝集告訴記者,當時村里考慮到集中“祭海”便于管理,可以慢慢引導漁民將傳統迷信色彩的“祭海”演變成一種漁村民俗文化。可由于集中“祭海”需要大量開支,所以從1984年到1986年,村里雖然把漁民集中起來“祭海”,但一直沒舉行過儀式。
1986年,村里一家冷藏廠出資舉辦了第一屆“祭海”儀式,吸引了周邊鄉親前來觀看,漁民慢慢意識到集中“祭海”的意義。后來幾年,每到“祭海”時,漁民自愿集資出錢,舉行隆重的儀式,吸引周邊居民前來參觀。
漁民的這種轉變,使“祭海”不再是一種求神保佑平安的活動,而具備了更深的民俗文化內涵和旅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