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起彼伏的食品污染事件的發生,已經使全球消費者談“食”色變,消費者開始懷疑今后還有什么食品可以放心地吃。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啤酒(600600)總裁金志國日前呼吁,我國要加快食品安全衛生體系的建立。
金志國說,從歐洲的瘋牛病、二惡英、口蹄疫、轉基因產品到亞洲的禽流感,從毒粉絲、毒醬油、毒大米到月餅、火腿,無不觸目驚心。此外還有長期以來危害消費者的注水肉、蔬菜中農藥殘留超標、面粉增白劑超標等,形成了一條在食品領域流行的“毒流”。國家質檢總局去年在全國范圍內抽查的2000多種食品中,平均抽樣合格率為82.1%,其中小型企業的食品平均抽樣合格率為76.2%。可以說,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悉,2001年至2003年的專項調查發現,全國共有10.6萬多家企業生產大米、小麥粉、肉制品、飲料、罐頭等15大類食品,其中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企業,超過10%的企業無營業執照,五分之一無標生產,三分之二不具備食品檢驗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廠不檢驗,四分之一對進廠原材料不進行任何形式的把關,60%不具備基本生產條件,難以保證食品質量安全。
金志國認為,環境狀況日益惡化、生產經營方式分散,質量監管乏力、公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識薄弱;行業協會缺位;法規體系缺乏完整性、協調性和嚴密性、標準體系和檢測技術成為安全瓶頸、控制措施落后等等,都是制約中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為確保我國食品安全,形成系統的安全保障,金志國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說,2000年,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食品安全決議》,制定了全球食品安全戰略,將食品安全列為公共衛生的優先領域,并要求成員國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最大程度地減少食品對公眾健康的威脅。
他提出,在我國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加快立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制體系,盡快形成法律、法規、規章、規劃和標準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制體系,對于違反食品安全法律的單位或個人要予以嚴懲。二是要加強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市場認證體系,制訂完善安全檢測監督抽查以及市場準入制度,加強食品安全職能管理部門的建設。重點應建立以諸如HACCP等預防手段為基礎的食品安全體系,并積極探索制定市場分級管理辦法。三要加強規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會信用體系,運用信息技術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對食品質量安全衛生情況進行跟蹤監測,逐步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將那些沒有安全保證的中小作坊淘汰出市場。四要保證公開。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定期向社會發布,讓老百姓知道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哪些食品是不安全的。
據悉,多年來,青島啤酒一直堅持“純凈化釀造”,無論從原料和生產等各個環節都嚴格管理,在標準方面,青島啤酒實行的是遠遠高于國家標準的企業內控標準,同時還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標準,打造最有力的標準管理平臺,以保證青島啤酒的質量和安全。(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