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我市衛生部門昨天在執法檢查中發現,集貿市場銷售的水發產品仍然存在使用非食用化學用品加工的現象,衛生監督人員提醒市民謹慎購買此類產品。
作為“3.15”之前衛生執法的一部分,昨天,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和市南、市北衛生監督所聯合檢查了各類集貿市場、超市、飯店等銷售和使用的海參、蝦仁、牛百葉、鴨喉管等水發產品。
檢查中發現,在水發產品中使用非食用化學用品的現象仍然存在,特別是在一些集貿市場比較嚴重。在南山市場水產品區,衛生監督員現場詢問了一些水發產品的銷售業戶,發現他們在進貨時既沒有索取生產廠家的衛生許可證,也沒有索取產品的衛生質量檢驗合格證明,部分銷售人員也沒有健康合格證明。另外,衛生監督人員通過
P H試紙和感官判定,部分產品在加工中使用了甲醛或燒堿等非食用化學品。
據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專家介紹,在加工水發產品時加入甲醛、燒堿、雙氧水等,可以使一些已經腐敗變質、產生異味的食品去掉異味。第二,可以使蛋白質變性,產品看起來比較好看。第三,有氧化漂白作用,使產品顏色變白。但是,這些化學品對人體都是有害的,大量攝入會對胃腸道和口腔粘膜造成刺激,導致惡心、嘔吐等,尤其是工業用的甲醛、燒堿、雙氧水等含有鉛、砷等有毒有害物質,可以使人體急、慢性中毒,甚至有致癌、致畸等作用。因此,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是禁止使用的。近幾年,我市衛生監督部門已經連續多次對此類產品進行檢查,衛生質量已明顯好轉,但部分市場銷售的水發產品仍然難以讓人放心。
衛生監督員提醒市民,購買水發產品時盡量到大型商場、超市,表面看起來異常光亮、顏色過白、發得過大的水發產品要謹慎購買。(本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