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作家是寫書(寫作)的,編輯才是編書的。可這年頭,如果你步入大大小小的書店,你就不難發現一些著名或不著名的作家都紛紛編起書來了。這讓人多少產生了疑問:出版社的文藝編輯們都干什么去了?不至于這么快就下崗了吧?再看看那些編書的作家們,除了少部分江郎才盡者停筆之外,絕大部分還在堅持寫作啊。故而,你只能作如此解釋:編書是一塊十分誘人的“大蛋糕”,我們的作家們都禁不住誘惑而要爭相來截上幾刀。
從作家們所編的林林總總各類書籍來看,最熱衷的是年選性的文學作品選集和階段性的文學作品選集。以至這類文學書籍已編得太多而泛濫成災。僅就年選性的文學作品就足以讓人鬧心了。在諸如“年選”、“年度最佳”、“年度金榜”、“年度排行榜”、“年度爭鳴”、“年度獲獎”、“年度最具閱讀價值”等等冠名之下,小說、散文、隨筆、散文詩、詩歌、評論、報告文學、雜文、寓言之類的作品選集紛紛出籠,一時間在大小書店的書架上顯得異常醒目,然而問津的讀者卻愈來愈少。我甚至還發現這樣聞所未聞的怪事:一個作家在編某一年度的散文年選時,竟然同時編選了兩本交由兩家出版社出版。一本冠以“最佳散文”,另一本冠以“散文排行榜”,而選入兩本書中的散文能做到一篇都不互相重復。這就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了。因為在這位作家的眼中,該年度的最佳散文可以一篇都不進入該年度的散文排行榜,而該年度散文排行榜中的散文也可以一篇都不進入該年度的最佳散文之中。且不說這位作家所編選的該年度“最佳散文”和“散文排行榜”的公正性與權威性如何,單就編選的游戲能玩到如此為所欲為的地步來講,就足以讓讀者對其所編選的書失去信心了。遺憾的是,面對廣大讀者的反感與微詞,一些出版社依舊我行我素,擺出一派風平浪靜的樣子,繼續爭相出版各類文學作品選集。
話說回來,作家編書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早就有先例并有著良好的聲譽。而今天熱衷于編書的作家們,如果能夠從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現代作家身上學一點編書常識的話,也就不至于在編書時干出些自相矛盾的荒唐事來。不可否認,作家編書,難免會受到個人閱讀興趣或者閱讀偏好的影響,但并不會因此嚴重影響對優秀作品的發現與認可。畢竟優秀作品之所以優秀,自然有其優秀的共性所在。因此,只要是優秀的作品,絕大部分讀者不僅會鑒別得出,同時也會予以充分認可的。相反,不是優秀的作品,即便編選者如何下足了狠勁和如何變著法子來炒作宣傳,讀者也不會輕易買賬。其實,這幾年,各種年選類文學書籍的日益滯銷,就足以證明這類書籍的編選與出版已經有了很多問題。
縱觀書市中看似琳瑯滿目的年選類文學作品書籍,可以說都犯有如下一些通病:一是只注重編選名家的作品;二是只注重編選獲各類文學獎的作品;三是只注重編選文學期刊上的作品;四是只注重編選同仁小圈子的作品。正是由于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些本不可忽視卻已忽視了的問題,因而我們的作家們無論與出版社編輯再進行如何親密接觸,也終將改變不了所編選作品存在的諸多缺憾。
無可疑問,作家編書,如果做不到客觀公正和為讀者負責,那么最好還是“洗洗手”回頭搞自己的創作去吧,或者干脆去睡睡覺也行。盡管編書要比寫書拿錢多,但若長期對不住讀者的話,遲早是要遭人詰難和咒罵的。而到時候就不見得是“痛并快樂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