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科學發展觀”這一具有突破性的執政理念深入省部級高層領導內心,并體現在其工作實績中,某種程度上關系到下一步的改革成敗和發展得失領導層統一科學發展觀
2月16日,西郊中共中央黨校,一個由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組成的專題研究班正式開班,主題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據悉,這個引人注目的研究班在近一周的學期內,分別就“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實質”、“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統籌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
統一思想旨在落實
中央黨校長期從事政策研究的趙長茂教授表示,此次研究班的目的及意義,就在“樹立”和“落實”這四個字中:即通過研討學習,使黨和政府的高層領導深入領會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本質,并將這一新的執政理念落實到今后的具體工作中。
簡而言之,就是“統一思想,旨在落實”。
用政治局常委、中央黨校校長曾慶紅在開班式上的話說是“提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現實意義毋庸多言,這從我們占
GDP15%的農業增加值要養活60%的農業人口可以看出,從我們至今難以達到90年代教育發展綱要中規定的2000年教育投入指標可以看出,甚至連去年最讓我們驕傲的9.1%GDP增長,也充斥著高能耗高投入的不可持續隱憂……
科學的發展觀,就是要通過統籌兼顧,實現以人為本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使更多的人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而不是僅局限在少數地區和人群。
因此,通過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心中樹立“科學發展觀”,并將其帶回此后的工作思路和部署中去,就顯得尤為必要和必需。
改革著力點發生變化
事實上,中央黨校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研究班,這不是第一次。
粗粗一數,黨校的韓寶江教授就列出了“金融”“財稅”“國際形勢及 W
TO”等幾個同規格的研究班,加上去年的“三個代表”學習,黨和政府在省部級主要領導的學習安排上實際上早已制度化。其一方面可以為陷入繁忙工作中的高層領導學習充電,另一方面,年終歲初的時間安排,也為黨和政府在重要的工作部署前統一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趙長茂則指出,“這里所說的科學發展觀,在我們轉型期國家事實上不僅僅涵蓋發展,同時也意味著改革著力點和立足點的變化。”
趙長茂指出,以往我們改革的著力點重在“突破舊障礙,發展生產力、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應該說這種改革思路沒有錯,抓住了當時的主要矛盾,為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隨著我國進入小康社會,人均
G
DP超過1000美元,以及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日益增大,改革的著力點就需在繼續抓好經濟改革的同時,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更多地關注社會改革和社會進步,比如文教衛生體制改革等,以使我們的改革更配套,發展更協調。
政績考核
是關鍵
剛剛結束的北京市“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兩個變化引起了媒體的極大興趣:一是將以往的 G
DP總值改為北京市生產總值,強化了社會、文化發展在指標體系中的作用;二是將去年高達10.5%的增長速度調至9%,以求更好地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
這一變化,與此前上海將環保投入、研發經費支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等三項指標列入2004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遙相呼應,加上深圳將原定的現代化速度向后推遲五年、浙江湖州以新的考核體系取代原有的
G DP考核等等,這一切,都讓人們感到了“科學發展觀”所帶來的撲面春風。
事實上,在談論科學發展觀時,人們便不可能繞開正確的政績觀以及相應的干部考核體系,某種程度上,科學發展觀能否有效落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學政績觀能否確立,以及考核體系是否完善。建立與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相應的考核體系,一是要在整個指標體系的設置上,要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情況,不能片面地用經濟指標考核干部;二是在評價標準上,既要重數字,又不能惟數字,堅決防止“干部出數字”、“數字出干部”;三是考核指標既要有確定性,在一個時期內相對固定,又要根據形勢的發展適時調整。
科學發展觀是在堅持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時期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努力把握發展的客觀規律,汲取人類關于發展的有益成果,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來的。提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一個飛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基于現實的重要抉擇
權威人士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國基于現實與國情的重要抉擇。
首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
目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關口,一是 G
DP總量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為解決過去想解決而沒有條件解決的問題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二是我國人均
G DP超過1000美元,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中低收入國家行列。
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即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經濟結構變動深刻,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占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收入差距還會拉大,而隨著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在這一階段出現了經濟停滯甚至社會動蕩。
因此,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也就成為新階段的客觀要求。只有統籌兼顧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各個方面,才能保持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避免社會無序、行為失范等問題。
其次,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基于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
我國人口多是考慮一切發展問題的出發點,目前我國有12.9億人口,今后30年,我國人口預計將增加到15億。這即是很大的乘數,也是很大的分母;與此同時,我國的勞動力素質差,不能滿足工業化進程的需要,而且相對于工業化進程,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提前了50年。
資源相對不足是制約發展的突出矛盾。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長期因素。這些國情,使得我們在考慮發展時,必須立足于五個統籌,而不再是以往的單兵突進。
第三,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也是我們解決現實矛盾和問題的迫切需要。
從2003年經濟運行看,有以下較為突出問題:一是投資規模偏大,二是就業壓力加大,三是土地供給緊張,四是資源約束增強,五是環境污染加劇。這些矛盾和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多,但與以往發展觀念上的偏差亦是重要原因。
此外,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也是對我國以往發展實踐和國際發展經驗的合理借鑒,諸如增長不等于發展,經濟發展不等于社會進步、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對外開放要注意經濟安全等這些理念,都成為現階段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