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備受矚目。數字顯示: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2035家,安排就業110669人。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營業收入158億元,同比增長27%;實現增加值44億元,同比增長28%;實現出口交貨值125億元,比上年增長27%。從去年的一番盤點已不難得出結論:農產品加工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幾年來,我市樹立扶持農產品加工業就是扶持“三農”的指導思想,以大力提高農產品的綜合利用、加工轉化增值為方向,以培育有競爭優勢和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建立與國際市場相適應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為保障,重點發展糧油、蔬菜、肉禽、水產、果品和茶葉六大農產品加工業,加工能力、技術水平、產品檔次和企業綜合效益不斷提高,促進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
加強原料性農產品的安全生產。我市積極協調農業、畜牧、水產、技術監督等有關部門,以標準化為重點,全面推進原料性農產品的安全生產。目前,全市農業標準化工作進展順利,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和農業標準化推廣體系正逐步建立起來。覆蓋全市縣域六區市的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全市每年新引進、開發、推廣農業新品種近300個,提高了農產品加工原料的多樣化和優質化。
努力促進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我市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領域,以招商引資、出口創匯為突破口,拓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空間。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213家,實現出口交貨值62億元。全市年出口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28家,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19家。全市共有三資農產品加工企業145家,合同外資3.28億美元。我市還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在進一步鞏固傳統市場的基礎上,大力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全市水產加工品已出口到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歐盟、東盟等國家,年出口額達到3億美元以上;花生制品出口以歐盟、美國、東盟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為主,年出口額達1億美元以上;肉禽加工品出口以日本、韓國、東盟等國家為主,出口額近5億美元;蔬菜加工品出口以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為主,年出口額達1億美元以上。
大力扶持骨干農產品加工企業。我市瞄準世界一流企業找差距、定目標,積極引導和扶持骨干農產品加工企業迅速膨脹規模,一批主業突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迅速成長起來。目前,全市年營業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10家,其中1000萬元以上的108家,5000萬元以上的30家,1億元以上的23家。全市有6家企業進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行列,有11家企業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本報記者錢卓本報通訊員莫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