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環球報道:中國的出口第二波
美國《波士頓環球報道》2004年1月20日文章:中國的第二波(China's
second wave) 作者:賈汗吉·波查(Jehangir Pocha )
原文內容提要:現在,中國企業大有以手機、汽車等高端商品橫掃世界市場之勢。
北京,王府井,魔幻般的霓虹燈閃映著無數品牌的名字。也許現在,西方消費者對于這些品牌一無所知,但是很快,一切都將會改變。“在中國制造”的標簽將讓位于“由中國制造”的商標,新一代“中國設計”、“中國制造”、“中國營銷”的商品正在醞釀著在世界市場上的總爆發。
如果說中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所經歷的第一次出口浪潮,是以玩具和紡織品等低端商品作為發展龍頭的話,這一次的出口浪潮則卷入了高價值、高科技的奢侈商品,比如說電子商品、家用電器、電腦、汽車、手機等等。
中國信息產業部透露,TCL、寧波波導、海爾集團等本土企業已經占據了中國國內手機市場55%的份額。而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國際公司雖然仍然在銷售額上居領先地位,但是兩公司所占據的中國市場份額總和與過去相比減少了一半,只剩下40%。值得指出的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機銷售市場。
不僅僅是手機,中國本土公司還正在憑借物美價廉的本土產品,侵蝕著其他行業的國際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份額,比如說:家用電器、家用電子產品、電腦及其配件等等。在國內市場上站穩腳跟甚至拔得頭籌之后,一些中國公司又開始把眼光投向了海外。
正當世界的眼球被流向中國的國際直接投資所吸引的時候——去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吸引國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中國公司的海外投資早已隨風潛入,潤物無聲。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超過三萬家的中國企業已經在五十多個國家中投入了大約100億美元的資金。過去,這些投資大多集中在東南亞地區,而如今,中國公司逐漸把自己的投資火力轉向了美國市場。
在最近的美國之行中,中國總理溫家寶以“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即中遠集團,China Ocean Shipping
Co.。該公司每周都會在中國青島和美國波士頓兩個海港之間來往穿梭,向美國運送中國的商品和原材料)為例,指出中國企業已經成功地打開了美國市場。在參觀位于波士頓南部的中遠集團的工廠時,溫家寶發表講話說:“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國公司像中遠集團那樣進入全球市場。”
實際上,中國政府已經計劃在2010年將至少50家中國公司送入《財富》雜志的世界五百強排名。
在中國政府的眼中,在這些沖擊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中,海爾集團算得上是一只領頭雁,去年,海爾集團成為了世界第二大電冰箱生產商,其歲入達到了85億美元。2000年,海爾公司成為了第一個在歐美地區建立生產基地的中國企業。其在卡姆登地區的工廠代表著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水平,該工廠雇用了超過200名美國工人,出產的冰箱充斥著沃爾馬特等零售店,而價格只有GE、Frigigaire等品牌的1/3。該公司曾向外界透露,它將在2005年搶得普通冰箱國際市場10%的份額。
此外,志在打入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還有“聯想集團”——世界第三大臺式電腦生產商以及“四川成都電子有限公司”——中國最大的電子制造商。與上述企業志同道合的還有兩個汽車品牌:豪華型“中華”汽車以及微型“路寶”汽車,一旦銷售合同得以順利簽訂的話,兩種汽車將分別以2.5萬美元和1.5萬美元的價格出現在美國市場上。除此之外,就連“青島啤酒”、“飛鴿自行車”、“英雄鋼筆”等小品牌也已經悄然進入全球市場。
與低端制造業相比,中國雄心勃勃的“跨國企業”的成功更多地得益于他們的市場才智。
中國新的市場動力已經開始令很多國際公司驚訝不已。在1979年剛剛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時,中國國內沒有任何的現代化工業也沒有任何的本土品牌。盡管中國很快地把自己發展成為了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但是誰也沒有料到它能夠像日本和韓國那樣,迅速地從世界制造業基地轉變為全球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如今,中國前五名本土品牌的市場價值總和超過了130億美元。《中國斗士》一書的合著者費奧納·吉爾默爾先生預測,在未來的十年中,十大國際知名品牌中至少會有一席會為中國企業所占據。
深圳比亞迪(BYD)股份有限公司稱得上是一個完美的例證,從它的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公司由小變大并最終搖身成為跨國公司的全過程。在還是一家小型的手表電池工廠時,比亞迪公司利用來自海外的資金和技術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一流的設計公司以及頂尖的鋰電池生產商之一。如今,該公司已經擁有超過10億的市場資本,并且成為汽車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
為了支持比亞迪等公司的迅速發展,中國政府把中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增加了一倍,使其達到了200萬人。同時,全國還有超過50萬名的英語專業大學生,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人對在全球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甚至取得輝煌成功的強烈渴望。
不過,諾基亞公司的加里斯先生還指出,過分倚重人力資源的銷售和市場營銷以及極其有限的研發實力限制了TCL等中國公司進一步拓展業務的能力,也使其難以將自己在國內市場上的成功延伸至全球范圍。
實際上,中國人曾經試圖把“康佳”電視以及“夏利”汽車等商品送入美國市場,但是這些努力最終都一敗涂地,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為這些商品沒有能夠滿足美國消費者對于商品質量的要求。
然而,TCL的萬先生絲毫不為此擔憂。他信誓旦旦地宣稱:“我們必將成為世界手機行業內的前五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