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視臺記者吳迪在新春采訪的途中,說起他小時候過春節的趣事實在是興味盎然:“那時候春節家里買了鞭炮根本舍不得整串地放,要一個個拆開,一個個放。有缺了炮捻的,也舍不得扔掉,沒有聲響放個光亮也好。”
在一次迎新聯歡中,上海農工商集團總經理曹樹民說他今年“年夜飯很想在家里吃”。在上海有名的老飯館光明村的熟食柜前,人們排起了長隊,其中不少人都打算把年夜飯放在家里吃。上海莘莊水清一村往年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六七點鐘,幢幢居民樓幾乎沒有什么燈光,可今年這個時候燈光通明、從窗玻璃看進去熱氣騰騰的人家多了起來。上海的一些主要餐館飯店都推出了“可買回家”的年夜飯。
像吳迪、曹樹民這樣“回頭看”春節的上海人并不在少數。在今年春節上海家庭的聚餐桌邊、親戚朋友的拜年聲里,人們似乎很容易說起懷舊的話題,不像往年過節總是“新”字當頭,一年一個新花樣。
社會學家曹錦清注意到,上海市民在物質生活日趨豐足之后,開始轉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春節是中國傳統倫理精神的重要載體,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春節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于是今春就出現了懷舊風。
曹錦清認為,中國的春節是以傳統家庭倫理結構和人倫情感關系為支撐的。
這種結構和關系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出現了根本的變化。過去親友間的幫忙對一個中國人的生活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對這樣的幫忙往往是以“勞務”為支付手段的,也就是說欠了人情要還人情,但人情是永遠還不清的,這樣就逐漸地形成了較為牢固的人倫情感關系。一到春節,家庭的團聚就顯得很重要。而且那時候一桌飯、幾樣現在看來并不顯眼的禮品所表示的人情上的分量,也不是現在所能體會的。
而如今,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貨幣化關系進入了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春節里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現象,比如家庭聚會越來越少,而朋友間的聚會越來越多,這些朋友之間往往都有較為緊密的利益關系;由于工作忙,小輩可能會送一大筆錢或通過速遞送一大堆禮品,代替與老輩一起守歲過節;兄弟姐妹在春節聚會,如果一個小兄弟下崗或家里生活較為困難,就會借故推托,不來參加。
曹錦清認為,市場經濟給人們帶來了自由和獨立,貨幣關系是一種“兩訖”的關系,私人的空間大了,這是社會進步的一面。但這種“兩訖”關系同時帶來的就是人情的缺失,而人永遠是情感的生物,當物質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人們就要尋找人倫情感上的滿足。春節里的懷舊,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