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退休教授金翠華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老舍散文獎”中獲得銀獎。昨日記者采訪她時,她也是剛剛從網上知道自己獲獎的消息。
寫作完全是情趣
“聽到獲獎的消息,我并沒有太多的激動。如果20歲時獲獎,我可能會興高采烈,40歲時獲獎,我也會有很多憧憬,到我這個年齡,寫作完全是個情趣,是生活的一個內容,獲不獲獎都無動于衷了。”獲獎作品《青杏枝頭》是金教授投往《北京文學》雜志的一篇散文,被《北京文學》推薦給“第二屆老舍散文獎”,獲得了二等獎。談到獲獎心得,她表示,自己更認為這是青島散文學會的一項榮譽,“我是青島散文學會的會員,我能獲獎,說明我們學會是確有實力的。”
寫散文貴在情感真
金教授在退休之前教應用文、外國文學、外貿公文、文學創作專題等課,即使在退休后,寫散文也是偶爾為之,不太“多產”,這次在全國獲獎自己竟沒有準備。談到散文創作的經驗,金翠華說自己的體會一是要真,“寫心里的話,你可能在語言上不如別人,但寫出來的是獨特的你。”她說,本次獲獎的《青杏枝頭》是懷念去世母親的一篇散文,一萬多字,完全是真人真事真感情。“小說的情節可以虛構,散文的感情沒有一點虛構。”另外,散文的語言特色也很重要,金教授說,語言與一個人的個性是一致的。
要從模仿“走出去”
退休之前,金教授曾在青島大學中文系開過一年半的文學創作專題課,專門與學生一起“走出去”。她說:“我們現在寫作的方式無論在寫作模式、思維、語言表達上,都不自覺在學前人的東西,模仿越來越多,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少,連我本身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我就試著和學生一起‘走出去’,探索另外的語境和思維模式。”據金教授說,“走出去”的效果還不錯,“雖然沒有變成蝴蝶,至少把繭子咬破了。”一年半后,學生們普遍認為自己的寫作方式有了很大變化,他們提交了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作品,這些作品最后還結集出版成散文集《碧海濤聲》。
2月3日,“第二屆老舍散文獎”將在北京頒獎,金教授將赴京參加頒獎儀式,她說,直到這次獲獎,也沒與《北京文學》的編輯們見過面。趁著這個機會,她希望能與《北京文學》談合作的事,在青島舉辦些活動,促進一下散文創作的發展。(單蓓蓓)
“老舍獎”折射散文傾向
在京評出的第二屆老舍散文獎是散文界的一個重要評獎,其中的獲獎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散文寫作的傾向。而在本屆評獎中,八位評委在點評獲獎作品時,也表達了對當今散文寫作的一些觀點:
本屆評獎中獲金獎的是鮑河楊的《走進思想的竹林———懷念我的父親管樺》,此外還有兩篇獲獎作品也是追念親人的。散文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感情的直接表達,評委認為,雖然幾個獲獎不一定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也多少反應出一種時代的文化情結:現代人對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持有一種不確定的感情,而只有面對故去的親人時,那些情真意切的真實情感才流露出來。
把歷史資料與現實生活結合,是新近興起的一種“大散文”,在這方面有過許多不俗的作品,但評委肖復興認為,多數的大散文并不能把握好兩者結合的“度”。散文最核心的是對生活的感觸和感悟,不宜跟風強寫“大散文”。劉恒對“文化大散文”的前景更不樂觀。他說,現在“文化散文”有個外號叫“
G
oogle散文”,互聯網為查找史料提供了便利,于是有很多作者在文中大量堆砌史料,卻很少有個人見解,這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