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鴨(集團)要把制造基地轉移到中山,浪潮(集團)把PC機轉到了珠海,海信(集團)把自己的CDMA手機轉到了廣東,為什么呀?”山東省副省長王仁元于正在召開的山東“兩會”上說,“根結在配套!海信在山東生產手機比在廣東生產成本每部高出20元,原因在于廣東的產業聚集度比較高、配套能力強。”
對于去年剛剛開始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的山東省來說,王仁元談到的問題無疑點出了山東經濟發展的“軟肋”。產業配套問題也成為今年山東“兩會”期間與會代表討論的焦點話題。
2003年7月,山東省政府下發文件,確立了把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打造成“世界級制造業中心”的發展戰略。按照規劃的目標,從2003年到2010年,膠東半島三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5%以上;一、二、三產業比例調整為6:50:44;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94%;利用外資年均遞增40%;制造業產品出口創匯年均遞增30%;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大企業;使膠東半島成為世界級的制造業中心。
“制造業基地的發展,無疑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日韓產業的轉移。因為山東有臨近日韓的獨特的區位優勢。但這種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來自外經貿系統的一位代表說,“天津引進的日資占日本對華總投資的70%,以上海為主的長三角對日經貿活躍程度也不讓山東,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山東的外來投資中僅占第四位。從全部投資企業來看,在山東投資的大企業,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較少。”
原因在哪里呢?山東省外經貿廳有關官員認為,配套企業少是一個主要原因。
日本企業投資非常謹慎,目前在大陸的投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因為那里產業鏈長,配套企業多,日商也比較集中。他進一步介紹說,日本在以前大量轉移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基礎上,下一步將轉移的大多是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沒有相應的產業基礎很難承接。
一個區域的產業競爭力最終要看能否形成產業集群。煙臺市市長周齊代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產業在區域內形成配套太重要了,日本的豐田轎車之所以能實現零儲存,是因為它在200公里范圍內就有4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業,每家配套企業在多少時間內將零部件運到哪個地點都有嚴格規定。針對煙臺發展機械制造業基地的規劃,周齊坦承煙臺的差距:汽車零部件廠家有140多家,但均為小打小鬧,配套檔次太低。
山東省科技廳有關官員談到這一問題時說,目前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主導產業大部分集中在產業低端,上、中、下游產品配套的產業鏈條難以形成,產業特色和產業集群效應不夠突出。
“產業鏈的競爭,實際上是制造業最大的競爭。”省人大代表溫燕明說,“打響‘山東制造’品牌,首先應打造好自己的區域產業鏈。像煙臺、青島有轎車工業,其他一些城市就沒必要跟著上;濟鋼、萊鋼和青鋼,在產品上各有側重,不會形成同類產品相互競爭的局面,反而對產業有互補作用。”
在資源短缺情況下,必須注重資源的合理配置,而盲目跟風建設不僅浪費資源,更是對整個制造業的傷害。條塊分割、各自為戰、政出多門、重復建設,是經濟發展的致命傷。濟南要成為中國重型汽車最大的生產基地,威海要成為中國最大的輪胎制造基地;濰坊將成為中國的拖拉機制造中心;煙臺要成為半島新的造船中心……在制造業蓬勃興起的時候,更需要注重統籌協調發展,這是眾多代表和委員共同的建議。政協委員、濰坊市科技局副局長李平提出了“科學整合區域資源、強力打造經濟聯盟”的建議:加強區域間的橫向協調,進行跨行業、跨區域的優勢資源整合,通過產業集群化、經濟板塊花,實行區域經濟的“點”“面”結合,打造區域經濟縱橫相聯的“網絡聯盟”。
據悉,山東省政府正在就此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加快編制山東半島城市群各項專業規劃。二是開展城市發展戰略研究與園區整合。組織對各城市功能定位、發展目標、空間結構等進行研究分析,按照資源整合、協調發展的要求,推進園區健康快速發展,使半島地區的產業布局和城鎮發展布局在空間上更好的融為一體。三是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原則,建立協作平臺,對半島地區的產業布局、資源保護、基礎設施配置等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協調,推進半島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