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生
在一個細雨綿綿,冷風陣陣的下午,我來到位于南京西郊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盡管我心理上有所準備,但我還是被慘不忍睹的場面所震驚。累累白骨,件件血衣,幅幅照片,陣陣哀樂,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受到強烈的震撼與刺激。
公元1937年12月13日,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黑色的日子,中國古都南京城淪陷,侵華日軍如惡魔從天而降,直到1938年1月,在一個多月時間內,30多萬同胞死在日軍的屠刀之下。館內小道兩旁,依次立有17塊小型碑雕,碑上分別銘刻著17處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的碑文,這是南京全市各地所立遇難同胞紀念碑的縮影和屠城血證。中山碼頭是南京人橫渡長江的主要碼頭,當年在這里有10000多名同胞遇難,他們主要是日軍從國際安全區內搜捕的青壯年,用輕重機槍射殺,拋尸于江中;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魚雷營、寶塔橋一帶殺害我同胞30000余人;同月,50000多人在燕子磯被日軍圍捕并慘遭殺害;1937年12月13日,共有57000多人被日軍用機槍射殺在下關江邊的草鞋峽,等等,等等。目睹這一處處充滿血腥的遺址,耳畔仿佛響起了日軍的槍聲和同胞的呼喊聲。
“萬人坑”遺址和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內白骨如山,這不是復制品,這是1984年和1985年從“萬人坑”挖掘出來的部分遇難者遺骨。它們在無聲地控訴侵華日軍無法掩蓋的驚世暴行。
越南戰爭中的一位攝影師曾拍到這樣一幅特殊的畫面:有許多平民被誤殺,紛紛倒下。其中有一個人倒得特別慢,姿勢十分怪異。攝影師把現場拍攝的膠片重新慢速播放,發現倒下的那個人是位母親,她懷中抱著一個孩子。她在中彈后,害怕突然倒下壓傷孩子而忍著不死,慢慢蹲著倒下去。而南京大屠殺中,又有多少忍著不死的母親?紀念館第一組浮雕的第一塊雕像便是一位母親用孱弱的身體護衛著4個幼童,令人撕心裂肺。還有一座“母親的呼喚”的立碑,使人肝腸寸斷。這是根據當年留在南京的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先生現場拍攝錄像中的一位手拄竹棍、正在尋找親人的老媽媽原型設計制作的。偉大的母愛是無法比擬的,戰爭對母親的傷害最大。母親、女性,在日軍滅絕人性的暴行中,則要遭受雙重災難,被侮辱,被殘殺。
有一座長達43米、高3.5米的花崗巖石墻,名叫遇難同胞名單墻,老百姓稱之為“哭墻”。上面刻著3000名遇難者的名單,代表著30多萬遇難者。在這些遇難者中,有的是優秀人才,有的是對未來充滿幻想的少男少女,還有的則是剛剛降臨人世的嬰兒,便遇到如此浩劫。
在這樣一個紀念地,在一塊塊紀念碑和一組組紀念物中,日本人植的樹、立的碑很是顯眼,他們稱之為“綠色的贖罪”和“贖罪碑”。
一位宇航員從太空回到地球后說,他在空中看到的地球不是國界,不是戰火,而是一個美麗的整體。他希望以雙手從戰爭的兩方各接一個人上來,對他們說:“從這個角度看過去,你們便會了解對人類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他的用意是好的,但是,人類的情感是極其復雜的,有人祈求和平,有人卻希望戰爭,一天不打仗他們就會心理失衡,活得難受,乃至發瘋。人一旦失去理智,比野獸還兇殘。對這一點,一切善良的人們必須頭腦清醒。令人遺憾的是,在這曾經發生過南京大屠殺的國土上,居然發生了“日本人集體買春事件”,甚至還有人動議要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更名,更名為什么“國際和平中心”,理所當然地遭到南京人民的強烈反對。看來,紀念館主題碑墻上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這16個字字千鈞的大字,要鐫刻在人們的心田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