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來彩
貌若天仙,對一個女孩子來說,是多么幸運的事啊,可是對于生活在皇家的公主王妃來說,也許是很危險的事。當回紇可汗毗伽闕派太子向唐肅宗求婚時,唐肅宗沉吟片刻,便答應將寧國公主嫁給他。美貌聰慧的寧國公主的命運在片刻間就被改變了。
唐代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在靈武組織力量平叛匈奴時,向新疆的回紇(公元809年改稱回鶻)求援,回紇派太子葉護兩次率數千騎兵幫助唐王朝收復長安與洛陽。唐肅宗為求得回紇的長期支持,決定挑選一位公主嫁給回紇可汗毗伽闕。盡管毗伽闕年老力衰,但他一眼就看上了年輕貌美的寧國公主。盡管寧國公主是唐肅宗十分寵愛的女兒,唐肅宗心里老大的不情愿,但女兒的命運與江山社稷相比實在算不了什么,骨肉親情在皇權面前輕如鴻毛。唐肅宗流淚派漢中王李王禹護送,這淚未免有些虛偽。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和親”,中原帝王與少數民族發生沖突一旦處于劣勢時,或為了籠絡少數民族,就將年輕美貌的公主、王妃送給少數民族的汗王,用一個女子美麗的青春換得片刻的寧靜。我總覺得這是件很不光彩的事。唐代是中國最強盛的一個朝代,也是“和親”最多的一個朝代。
寧國公主千里迢迢地來到回紇,不料回紇的可汗不但不肯迎接,而且還端坐在帳榻上,赭袍胡帽,一幅傲慢無禮的樣子。這也難怪,你唐王朝要不是回紇的支持,早就灰飛煙滅了,現在將公主送來,那也是理所當然的,有什么好迎接的?
毗伽闕可汗不但不去迎接,反而責問李王禹為什么不跪拜君臣之禮。這下激怒了李王禹,他據理力爭說:“唐天子因可汗有功,才將親生女兒嫁給你,唐天子和你是翁婿關系,何況唐天子還送來了華麗的服飾、金銀器皿,可謂恩重如山,怎能給你下跪?”毗伽闕可汗當然不傻,見到唐王送來的絲綢、金銀、美女,也不再得巧賣乖,在那些毫無用處的禮節上浪費口舌。
大漠的風是冷的,大漠的草是枯的。羌笛聲聲,子規啼血。一個美麗聰敏、知書達理的女子,整日面對一個只會騎馬射箭的垂垂老朽,不僅言語不通,習俗不同,而且每天要忍受著思鄉的煎熬,“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內心的孤寂凄苦可想而知。我們從漢代的細君公主所作的悲歌中,可以想見寧國公主孤寂的心情:“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這恐怕也是每一位和親公主內心的獨白吧。人生的殘酷,常常不是面對死亡,而是面對孤寂。
寧國公主嫁給毗伽闕可汗還不到一年,回紇內部發生了叛亂,毗伽闕可汗重病而死,太子葉護被刺,王公大臣們擁立葉護的少子登里為可汗,并要寧國公主為毗伽闕殉葬。
她堅決不從,說:“我中國法,婿死,即持喪,朝夕哭臨,三年行服。今回紇娶婦,須慕中國禮。若依本國法,何須萬里結婚。”雖然回紇沒有再堅持,但寧國公主“亦依回紇法,嫠(用刀割)面大哭”來為毗伽闕可汗致哀。美麗的顏容被尖刀割得血肉模糊,嬌艷的花瓣被撕碎踏進污泥中……
寧國公主還算幸運的,因為她無子后來又被重新送回長安。唐肅宗號召眾大臣迎接,彩旗招展,鮮花爛漫,那種盛大的場面并不亞于皇帝登基。但這一切對于一個女孩子來說,又算得了什么?能換回失去的青春?能換回失去的美貌?能換回失去的夢想?她漠然地看著這一切,心如止水,她的淚早哭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