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時的中村喜春

晚年的中村喜春
日本一代名藝伎中村喜春6日在紐約與世長辭,享年90歲。
吸引卓別林前來捧場
中村喜春1913年出生在東京銀座,父親是醫生,家教一向十分嚴格。中村喜春在東京生活時,經常流連于歌劇院和舞館等地,被那些濃妝艷抹的表演者所深深吸引,并由此對藝伎產生了濃厚興趣。她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夠站在舞臺上,引來觀眾艷羨的目光。16歲那年,她不理父母反對毅然投身藝伎行列,在餐廳、舞廳等娛樂場所唱歌跳舞,與臺下客人打成一片,從此聲名鵲起。
欣賞中村喜春表演的客人大都非富則貴,除了本地的明星和巨富外,當年曾出訪日本的著名影星卓別林、棒球巨人巴布•魯思和法國畫家吉恩•科克托等也是她的捧場客,其中科克托更深為中村喜春的表演著迷,曾經為她寫下一首題名為“藝伎”的感人詩歌,哄動一時。27歲嫁為人婦
1940年,中村喜春嫁給了一名日本外交官,可惜丈夫在緬甸工作時認識了一名當地女子,還不惜冒著重婚罪的罪名打算把那名女子娶回家。中村喜春很快就發現了丈夫的婚外情,性格剛烈的她無法容忍丈夫的不忠,兩人最終以分手收場。婚變后的中村喜春并沒有自暴自棄,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重當藝伎,并以出色的三弦琴技,為當時了無生氣的日本舞壇注入了新的姿采。
1956年,中村喜春移居美國,她先后在不同的城市居住過,最后選擇定居紐約的皇后大道。在美國,這名堅強的日本女子以教授日本音樂和舞蹈為生,還受聘于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日本文化。她也曾經擔任著名歌劇《蝴蝶夫人》的顧問,教人們如何穿和服以及其他日本禮儀。晚年出版自傳
憑著獨特的氣質,中村喜春逐漸為人熟悉,各大傳媒相繼邀請她接受訪問。1983年,多才多藝的她推出自傳《東京藝伎回憶錄》,講述她是戰前惟一能操英語的東京藝伎的傳奇故事。這本自傳先后被翻譯成八種文字,還被改編成歌劇藍本。1985年,她又推出另一本著作《痛悼日本》,同樣深受歡迎。從藝伎轉型為作家,中村喜春始終堅持筆耕不輟,先后共有10部作品面世。
相關鏈接
藝伎訓練漫長艱苦
日本藝伎產生于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他們在妓院和娛樂場所以表演舞蹈和樂器為生。18世紀中葉,藝伎職業漸漸被女性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
在藝伎業從藝的女伎大多美艷柔情,服飾華麗,知書識禮,尤擅歌舞琴瑟,主業是陪客飲酒作樂。藝伎業是表演藝術,不是賣弄色情,更不賣身。藝伎雅而不俗之處,不僅在于它與妓有別,而且在于它的不濫,不相識的人很難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薦。藝伎大多在藝館待客,但有時也受邀到茶館酒樓陪客作藝。行業規定,藝伎在從業期內不得結婚,否則,必須先引退,以保持藝伎“純潔”的形象。
傳統意義上的藝伎,在過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許多家庭還以女兒能走入藝壇為榮。因為,這不僅表明這個家庭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而且有足夠的資金能供女兒學藝。這種觀念在今天雖已不太多了,但藝伎在人們心目中仍是不俗的。
實際上,能當上一名藝伎也確實不易。學藝,一般從10歲開始,要在5年時間內完成從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課程,很是艱苦。從16歲學成可以下海,先當“舞子”,再轉為藝伎,一直可以干到30歲。年齡再大,仍可繼續干,但要降等級,只能作為年輕有名的藝伎的陪襯。至于年老后的出路,大多不甚樂觀。比較理想的是嫁個富翁,過上安穩生活,但這是極少的。一些人利用一技之長,辦個藝;蛩嚢,也很不錯。當然也有不少人落俗為傭,甚至淪落青樓。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