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過去,對蝦不能室內放養而且無法越冬。到了冬季,市民們便只能吃冰對蝦。但在膠州市營海鎮,有個養殖大戶叫徐寶榮,他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和探索,獨創了一整套工廠化立體生態大棚養蝦的新技術,此舉打破了北方地區冬季不能養蝦的“堅冰”。而且這種工廠化養殖的效益也非常可觀:一畝大棚一年可以“蹦”出兩噸半蝦,數量是傳統露天養殖的幾十倍。
在如今的膠州市,類似的現代化設施農業風起云涌:不斷翻新的農作物大棚、工廠化的養花設備、世界上最先進的自走式噴灌系統等相繼出現,并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秘密武器”。據介紹,去年以來,膠州市農民的現金收入是4092元,其中近一成是使用這些“新鮮招式”帶來的。
膠州是個水資源比較缺乏,土地出產率較低,農業基礎比較脆弱的地區。過去,由于糧經結構、品種結構、季節性結構不合理,導致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緩慢。為此,他們本著“立足資源、發揮優勢、面向市場”的原則,通過政策引導、龍頭帶動,鼓勵“農”字號企業和農戶引進現代化的生產設施,實現農業生產的效率大幅提高和農副產品的明顯增值。
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的膠北、膠西等鎮,為鼓勵農民發展冬暖式大棚,出臺了相應的鼓勵政策,規定每發展一個大棚,村里補助2000元,土地三年不收承包費。目前,這兩個鎮已發展起3000多個冬暖式大棚,種植面積4000多畝。膠萊鎮派專人到壽光、安丘等地學習了西紅柿“換頭”技術,對過去棚內“一茬”技術進行技術處理,實現了西紅柿一年摘“兩茬”的愿望。每到6月中旬,大棚內的西紅柿依然“披紅掛綠”。同時,膠萊鎮還積極推廣青年農民王進自己鉆研的棚內新技術,在冬春季生產黃瓜,夏季使用遮陽網技術生產越夏蔬菜,提高了設施使用率,增加了夏季上市蔬菜的品種和數量。僅此一項,畝均增收就達到6000多元。
地處丘陵地帶的九龍鎮則因地制宜建設沼氣大棚,在全鎮發展無公害生態農業。每建立一個沼氣大棚,鎮里幫助農民解決1到2萬元的貸款,并以獎代補,給予2000元補助。截至目前,全鎮已新建各類沼氣蔬菜大棚150個,沼氣果園60畝,每年全鎮有2000多噸綠色蔬菜走上市民的餐桌。
在外向型經濟發達的李哥莊、膠東等鎮,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度較低,土地流轉容易,適合搞規模經營。為此,他們建立了覆蓋全鎮的規模化、現代化高效農業園區。李哥莊鎮投巨資完善了大沽河流域農產品出口創匯區的基礎設施,引進了香港的恩利公司。該公司承租5000多畝土地,投入3300萬元從奧地利、意大利等國引進了目前國際最先進的“馬汀”地下灌溉設施及“波爾”自走式灌溉系統,同時與1.2萬戶農民簽定了訂購合同,專門種植出口西蘭花等國外優良蔬菜。
在營海鎮的萬畝灘涂上,膠州市也建立了3個海蜇育苗大棚,進行海蜇育苗和養殖試驗。在試養成功的基礎上,又實施了大面積養殖。目前已經達到育苗2000萬、養殖面積4000畝的規模,每畝產量達到750公斤,產值7500元左右,每畝純利潤高達5000元。(梁學勇趙法文劉正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