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第三春,一股“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加快發展”的大潮在齊魯大地風起云涌。
站在新一年的起點,回望2003,相信許多忙碌了一年的人們會露出欣慰的笑容:預計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將達12000億元,比上年增長13%以上,增幅高于上年1·4個百分點以上;全省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700億元大關,達到712·83億元,同比增長21·33%;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額從全國第四位躍居第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佳績,是在克服非典疫情和洪澇災害影響后取得的。成績的背后,是山東的決策者謀篇布局的膽略與卓識,是各級黨政和全省人民改革攻堅、排難除障、跨越發展的氣勢與豪情。
好風憑借力 造勢賴遠謀
“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這是古人對弈棋之道的經驗性概括。強省之道,亦同此理。
山東新一輪大發展,需要造勢;鼓起民心千百萬,更需要謀勢,統攬全局,運籌帷幄。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高麗指出,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山東作為沿海經濟大省,應當發展得更快更好。加快發展是從山東實際出發的發展,是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是以結構調整為總抓手,著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發展,是擴大開放、推進經濟國際化的發展,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實現集約經營和可持續的發展。鞏固好現有基礎,發揮好多種優勢,利用好各方面條件,山東完全可以更快更好地發展。
2003年新春伊始,按照省委的統一部署,省直有關部門就在省領導的帶領下,分別就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等十個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為隨后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戰略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3月27日召開的省人大十屆一次會議上,時任代省長的韓寓群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一些新名詞引起了與會代表的關注,也成為會議期間及會后的熱門話題。諸如:
——重要戰略機遇期。山東作為沿海經濟大省,要緊緊抓住今后二十年重要戰略機遇期,努力發展得更快更好。
——半島城市群。我省沿海和膠濟鐵路沿線的濟南、青島、煙臺等8個城市,要增強全局意識和協作觀念,堅決打破地區分割,強化整體優勢,增強集群競爭力。
——產業協作區。東部沿海地區的青、煙、威等市,要加速與日韓的合資合作,積極構建山東與日韓“產業協作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發展半島城市群、推進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和壯大縣域經濟為重點,推動地區間的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此外,擴大縣級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力爭非公有制經濟占到全省半壁河山等新提法,也為代表、委員們津津樂道。
隨后,省里陸續出臺的半島城市群建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等一系列決策、部署,為這些新名詞、新提法寫下了翔實注腳。
6月2日至3日,中共山東省八屆五次全委會議召開,審議通過的《中共山東省委關于進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的決定》,提出圍繞“一個總目標”,爭取“兩個提前”,完成“三個階段”任務,實施“四大戰略”,落實“五項工作方針”,實現“六個方面變化”。
6月4日至5日,省委工作會議在濟召開,吹響了全省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加快發展的號角。
居高聲自遠 乘勢欲高飛
我省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加快發展的決策,是有深刻時代背景的。
觀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我們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機遇大于挑戰。中國以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勞動力等資源優勢,正成為吸引外資的“洼地”和經濟增長的“高地”。美國《財富》雜志調查表明,全球92%的跨國公司計劃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日本有一半左右的大企業計劃3年內將生產線移向海外,其中70%以上選在中國;韓國30萬家中小制造企業有6000多家轉移到中國,預計3年內,大部分將轉向國外。
看中國,各地尤其是南方沿海諸省紛紛搶抓機遇,跨越發展。早在20世紀90年代,長江三角洲就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對外加工貿易,經濟結構和外向度水平變化巨大。入世后,長三角又抓住國際資本和產業加速向中國轉移的重大機遇,主動承接以信息、重化工產業為主的國際制造業轉移,建設國際性制造業基地。1992年以來,江蘇省GDP連續1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上海開發浦東新區13年,GDP由60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1251億元;浙江溫州靠占全市企業總數90%以上的民營企業,2002年GDP達到1055億元。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跳出山東看山東,視野則更寬闊,歷史機遇感和發展的緊迫感則更強烈。2003年4月13日至19日,張高麗、韓寓群等省領導帶領各市主要領導和省直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南下蘇滬浙“取經”。三省市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干部群眾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改革開放和加快發展的好思路、好經驗、好做法,使大家開了眼界,長了見識,加快發展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
對照南方經驗,煙臺在14個沿海開放城市、全省17個市和周邊城市三個坐標中對比反思,大破“自滿自足自負,畏首畏尾畏難”的思想,開闊思路,高點定位,制定了煙臺奮斗目標:力爭經濟總量在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位次前移,GDP到“十五”末達到1700億元,年遞增15%、力爭16%,到2010年突破3000億元。去年6月,貫徹省委工作會議精神,煙臺市第一次把市委全委(擴大)會議拉到一個山村——龍口市南山集團(村)召開。會上,作出了“遠學無錫,近學南山,解放思想,跨越發展”的決定。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埋頭苦干,發展變化日新月異。去年上半年,全市GDP增幅16·2%,居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第一位,預計全年可達1308億元,增幅17%以上,是“九五”以來增速最快的年份。
地處魯西、經濟欠發達的聊城市也不甘人后,立足自身優勢,放大農用車、阿膠等產業優勢,著力培植汽車、醫藥、有色金屬等十大支柱產業,使產業鏈條進一步優化、延伸。預計2003年全市GDP增幅可達16%,創近年來新高……
敞襟納百川 放手天地寬
觀念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
實現山東經濟的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空有一腔熱情遠遠不夠。只有解放思想,打破狹隘封閉的觀念和體制障礙,運用市場經濟手段,面向全國全球配置資源,才能營造出發展的全新天地。
多少年來,山東人沾沾自喜于國有經濟一柱擎天。但與蘇浙滬粵等發達省市相比,我省差就差在國有經濟比重過大、投資主體單一、機制不活、歷史包袱沉重上。
沉疴最需猛藥醫。在2003年7月3日召開的全省企業改革暨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工作會議上,省委副書記、省長韓寓群明確指出,今后3年,除國家規定的專營企業實行國有獨資,資源性重點企業和支柱產業中的骨干企業實行國有相對控股外,其他企業中的國有資本一律退到參股地位或全部退出;劣勢國有企業退出市場;上市公司國有股減持到25%左右,其中省屬上市公司減持到30%左右;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完成主輔分離。
國企改革重組,省屬一馬當先。省政府出臺《意見》,從不良資產處置、企業債務處理、主輔分離、富余人員分流安置等深層次問題入手,為省屬國有企業改革重組拿出了針對性、操作性都很強的突破性配套政策。
一石擊水,波浪迭起。一場規模空前的國有經濟戰略布局調整在齊魯大地拉開帷幕。在廈門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山東一下子捧出20家國有企業向外資全部或部分轉讓股權,涉及資產417億元。這20個企業個個都是我省國有企業的佼佼者。
民營經濟一直是山東經濟發展的“短腿”。為了拉長這一“短腿”,省委、省政府在前年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基礎上,去年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若干問題的補充規定》,明確要求各地建立民企信用擔保體系,徹底放開民企經營領域;同時在新建企業注冊登記、冠名、民營企業經營者進城落戶等方面最大限度放寬條件。
統則死,放則活,這是市場經濟的不二法則。在去年11月召開的全省縣域經濟工作會議上,我省選擇了30個經濟強縣,按照“能放就放”的原則,把省級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下放到縣市,放手讓他們發展得更快更好;選擇30個經濟欠發達縣,加大扶持力度,激發內部活力,讓它們迎頭趕上。
條塊分割、各自為戰、政出多門、重復建設,是經濟發展的致命傷。為了形成整體競爭優勢,把山東半島建設成全國開放程度最高、活力最足、競爭力最強的高速增長板塊,省委、省政府啟動了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邀請高層次專家編制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研究》。在省委、省政府規劃協調下,膠東半島8個城市努力打破地區分割,建立協商對話、協作行動機制,消除市場壁壘和體制性障礙,在規劃統籌、基礎設施共享、產業互補配套、提高資源配套效率、優化投資環境、積極承接日韓產業轉移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
合力就是競爭力。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前11個月,我省合同利用和實際利用韓資分別增長87%和91·4%,僅青煙威三市實際利用外資就占全省的70%。
調整調出生產力,開放鑄就競爭力。去年我省限額以上工業銷售收入預計增長34%;實現利稅1500億元,其中利潤890億元。山東工業占全國工業總量的比重比上年增長1·5個百分點。其中,136戶重點企業集團去年前11個月累計實現利稅645億元,同比增長29·53%。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東的象征,也是山東人的驕傲。
泰山,五岳獨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黃河,潤澤萬物,奔流入海,氣勢磅礴。
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在新一輪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加快發展大潮中,歷史傳承下來的山之雄、水之闊、圣人之志,在今天的齊魯兒女手中,被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內涵,也結下、并將繼續結出新的累累碩果。
(齊淮東 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