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
從2004年1月1日起,曾經在人們家庭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保健藥品,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撤柜。這個長期處在藥品與食品中間態產物,終于走到了盡頭。對于市民而言,最大的好處莫過于二:一方面,藥物就是藥物,食品就是食品,不會再混淆;另一方面是耳根清靜了,沒有了保健藥品,打著幌子夸大療效的廣告大戰似乎能夠收斂一些,因為藥品就是藥品,食品就是食品,功能更明確了。
■背景
保健藥緣何被限
作為分管業務的市藥監局副局長,楊志武昨日向記者講述了保健藥品受限的始末。
保健藥品就是中藥保健藥品,是我國中醫藥一大特色。在八九十年代發展迅速,一些品種對輔助治療疾病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已審批的中藥保健藥品中,存在著命名不規范、組方不合理、將治療藥品或食品批為保健藥品,甚至有的保健藥品毒副作用比較大等問題,給消費者造成了一定危害。因此,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00年下達了《關于開展中藥保健藥品整頓工作的通知》,作出了撤銷中藥“健字”文號,統一納入藥品管理等決定,并規定2004年1月1日以后,“健字”藥品不得在市場上流通。
“健字”藥分流兩大去向
藥品食品
市藥監局藥品管理處李學森處長向記者介紹了保健藥品的“變臉”情況: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批準的保健藥品有3387種,有1600多個藥廠和513個專門的保健藥品廠生產保健藥品,劑型達20多種。“健字”藥品禁止流通后,原來的“健字”藥品,將分流成兩部分:符合條件的,可向藥監局申請“藥準字”,批準后則成為正式藥品;不符合藥品標準的則向衛生部申請“食健字”或“食準字”,成為保健食品或食品。
根據市藥監局的市場檢查情況來看,島城的“健字”號藥品已基本全部撤柜,但市民在購買時仍可再留心注意藥盒外部的批號,如果發現仍有藥店出售“健字”號藥品,可撥打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電話2899051監督舉報。
■記者調查
島城難覓“健字”號
昨日,記者在中山路、團島、燕兒島路附近的幾家藥店看到,健字號的藥品消失殆盡,難見蹤影。
燕兒島路的健聯藥店服務人員劉玫告訴記者,健字號藥原來在盒子外面的批號模樣為“衛藥健字××××號”或“魯(省份簡稱)藥健字××××號”,而現在多轉變為國家標準的藥品,外面的批號則變成了“國藥準字××××號”。“我們店從2000年起就逐漸減少健字號藥品的流通,到去年12月初,就已經基本沒有保健藥品了。年底盤點時,經理就把僅剩的一點撤下了柜臺。這些保健藥,應該是通過進貨渠道退回給廠家。”
中山路的宏仁堂藥店一名有多年中藥經驗的老藥師則表示,保健藥品取消得好,“因為它比食品進一步,對一些疾病有一定的療效;但它離藥品又有一定距離,比不上藥品把關質量那么嚴格,藥品的審批程序非常復雜嚴謹,臨床檢測等都是必須環節,而保健藥品卻沒有。因此,將保健藥品重新洗牌歸位,是對市民健康負責的表現。”
保健藥品“七宗罪”
1.在審評技術指標等方面,既與中藥沒有十分明確、嚴謹的界定,又與保健食品有交叉,不易區分;
2.保健藥品委托各省審批,各地審批尺度不一,有的品種明顯超出規定的界限;
3.受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審批極不規范,因此有的不法商家鉆空子,認為新藥審批程序復雜,技術要求高,花費時間長,投資大,因而避開新藥審批程序,把酶制劑、化學藥品、戒毒藥品等,也批為審批程序簡單的健字號藥品;
4.存在將國家已批準的新藥,改頭換面或照搬批為健字號藥品現象;
5.有些地方監督不力,藥品生產企業肆意宣傳療效,擴大適應癥,致使市場上健字號藥品五花八門,存在欺騙百姓現象;
6.由于對保健藥品的定義掌握不準,有把保健藥品與保健食品、保健飲料、保健器材等統稱保健品的現象;
7.有些產品除了在媒體刊發夸大其辭廣告外,還到處張貼極不規范的、未經審批的小廣告,誤導消費者,致使男女老少,不論身體強弱,亂用保健品,搞混了保健藥品的概念,搞亂了保健藥品的市場,浪費了藥材資源,甚至出現了一些不該發生的不良反應,給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上及健康上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