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8日)天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中國經濟的轉軌與發展:理論與政策”研討會上,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史晉川教授預言,現在的“溫州模式”將在25-30年后消失。
溫州模式眾所周知,它的特征是以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為中心。有人這樣描述:“靈活的市場機制成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股份制和
股份合作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骨干,社會投入成為建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小城鎮的崛起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敢闖市場的溫州人成為溫州發展的獨特優勢。”
史晉川教授從溫州經濟和溫州人經濟的不同層面進行了細致觀察,提煉出三個值得關注的現象。現象之一:近25年來,溫州區域經濟迅速發展;同時,近10多年來,溫州的制造業結構演變極其緩慢,基本局限于低加工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如皮革、服裝、打火機等,F象之二:作為沿海開放14個城市之一,溫州的外資引進步伐極其緩慢,溫州極少有溫州以外的人來創辦和經營企業,溫州的“外企”基本是持外國護照的溫州人的企業。現象之三:溫州人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國內到國外滿世界闖蕩,把溫州人的生意網撒向世界各地。三大現象引發三大問題:溫州制造業結構是否存在“代際鎖定”?溫州為何沒有“外企”,外地人為何不到溫州辦企業?溫州人為何要通過大規模移民的方式來撒開生意網?
史晉川用人格化交易和非人格化交易的原理作了分析。10~14世紀的前現代社會,馬格里布商人在從事遠距離貿易時,僅從馬格里布人中選擇雇傭貿易代理人,這是一種相當于“人格化”的交易方式;熱那亞商人則常常從外部雇傭貿易代理人,運用“非人格化”交易方式,而最后勝出的則是威尼斯商人,他們的交易方式更接近于現代市場經濟。市場的擴大,貿易的擴展,導致了人格化交易向非人格化交易的過渡。
他說,在溫州區域經濟發展的相當一個時期中,由于溫州人率先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從事市場交換活動,同時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對應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在經濟轉型的起步和發展階段,通過人格化交易方式比較容易保障交易的順利進行。一旦這一方式被確立,就會產生慣性和路徑依賴,造成“代際鎖定”,即一代又一代產業格局與交易方式的固化。人格化交易也是外資和外地人很少去溫州辦企業的原因―――進不去。溫州人為何滿世界跑?因為溫州人的人格化交易網只能靠溫州人自己來編織,市場擴張必須借助大規模的移民方式來完成。而當不斷增多的溫州人加入人格化交易網,會由于市場擁擠產生邊際收益遞減,又驅使溫州人不斷大規模移民來擴張市場。
由此,史晉川預測,溫州區域經濟的發展從產業演進的角度來看,不僅可能會被鎖定,而且可能發生“產業空洞化”。已經移民至溫州之外地區的溫州人,當他們體驗到非人格化交易方式這一制度的好處(如產權保護的規模經濟、低成本、一視同仁等),會更多地利用非人格化制度;移民第二代由于所接受的不同文化及成長環境,愿意子承父業進入人格化交易方式的人會越來越少。結果是,現有的溫州模式將被更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規律的方式取代。(馬海鄰
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