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1日起,北京市對新預售商品房都將按套內建筑面積來出售,這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市民普遍認為,這一政策的出臺將大大減少開發商與購房人之間因面積產生的糾紛。而開發商們卻認為,此舉并不會對樓市房價產生實質上的影響。那么,商品房按照套內建筑面積來出售到底是否“換湯不換藥”,山東省有沒有可能
也推行這種售樓方式。就此,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公攤面積由明變暗開發商表示有隱憂
據介紹,住宅套內面積由房屋使用面積、套內墻體面積、套內陽臺面積組成,其中,使用面積是每套住宅內除墻體厚度外全部凈面積的總和,通俗地說就是“地毯面積”。而以往按建筑面積賣房,建筑面積包括套內面積和按規定應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兩部分,如樓梯、地下室、物業管理用房等。
按建筑面積計算改為以套內面積出售,每平米價格肯定會有所上漲,漲幅大小也由開發商自己決定,但省城許多開發商認為執行新的計價辦法時需要非常謹慎。因為他們最擔心的是,按照過去的銷售辦法,公攤面積是明著的,直接隨著建筑面積的標價一塊出售;現在如果變成暗的,隨著套內建筑面積一塊暗中轉讓的話,每平米價格的上漲幅度肯定不會太小,這很可能會嚇跑消費者,影響樓盤的銷售。
買的就是門內的面積多數消費者雙手贊成
在省城花園路上一售樓處準備購房的劉先生稱,公攤面積一直是開發商的灰色地帶,以往按建筑面積賣房,容易讓一些不良的開發商在公攤面積上進行暗箱操作,使套內面積減少,公攤面積變大!耙前刺變冉ㄖ娣e賣房的話,買房人買的就是自己家門內的面積,開發商無法再在公攤面積上做手腳。”
近幾年,商品房面積縮水投訴呈直線上升趨勢。據省消協統計,目前全省對銷售面積問題的投訴,僅次于工程質量、合同糾紛,而且這方面的投訴增幅較大,今年上半年的投訴率就同比增加了10%以上。
消費者普遍認為,房屋建筑面積的測繪計量專業性很強,購房者若想對房屋的建筑面積進行測量必須出錢聘請專門測量單位,而且還需整幢樓集體來測。而套內建筑面積消費者自己基本就能測量出來,有助于避免開發商多算公攤面積來增加利潤等作弊行為,又能有效減少目前關于“住房面積縮水”、“分攤面積不合理”的糾紛。
三年前曾有試水者但二年不到便夭折
就在人們對北京賣房子的新辦法議論紛紛時,在省城濟南一個不為人們注意的樓盤卻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那就是位于省城南部的一個叫千禧嘉園的小區,三年前在省城秋季房展會上,這家小區的開發商就對外推出了按照套內建筑面積銷售的新方式,成為省城地產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時在整個省城引起很大的轟動。
“從2002年起就已經停止用這種辦法賣房子了,”這家樓盤負責銷售接待的一位邢姓小姐告訴記者。她介紹,其實當時推出的這種舉措是出于房屋促銷手段的需要。談到為什么放棄了這種銷售方法時,這位一直負責銷售的人員不愿多講。據悉,從2000年9月這個樓盤開盤銷售以來,銷售情況一直溫而不火。這在當時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了。
新辦法何時到我省建設廳表示暫不推
至于今后我省會不會也實行套內建筑面積銷售的辦法,山東省建設廳住宅房產處的沈大善科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曾就此事在內部進行過討論,但是考慮到不少問題并沒有因此得以實質性的改變,所以暫時還沒有打算在我省付諸實施。別的城市實行的效果如何,還得進一步觀察。
據悉,此前,廣東、重慶、深圳、海南和杭州等地已相繼出臺和實施了以套內建筑面積作為計價依據的相關規定。 (郝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