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記者在沔陽路的一個偏僻院落找到龐鵬春(題圖)時,他正冒雨與妻子從貨車上搶運一批原材料,兩人臉上汗水、雨水交織在一起。材料入庫后,龐鵬春抹了一把臉上的水珠解釋說:原材料淋多了雨水,制出來的
P ET塑料容器
就不能保證質量。說罷,娓娓道來自己的創業經歷……
未雨綢繆學本事
今年47歲的龐鵬春70年代就進了工廠做設備維修工。80年代末我市辦了家電維修班,他積極報名學習,工作之余又掌握了一門技術。5年前,單位效益不好,他主動停薪留職,開了一處家電維修部,等到1999年正式下崗時,龐鵬春又學會了
P ET塑料容器制作技術。2002年,隨著家電售后服務的完善,家電修理生意逐漸變得蕭條,于是,他萌生了辦一家 P ET塑料容器廠的想法,但如何經營卻成了難題。
培訓班里再“充電”
去年12月,龐鵬春得知勞動局免費舉辦“小老板”培訓班的消息后就報了名。當時天特別冷,他每天騎著摩托車從板橋坊趕到市南區聽課。在培訓班里,他把政府對下崗工人的扶持政策系統、全面地聽了個明白。通過老師深入淺出的授課,他懂得了當“小老板”應當如何進行設備投入、資金周轉、市場銷售,也從老師講的例子中不斷總結別人成功的經驗。畢業時,他的
P ET塑料容器制作創業計劃已經有板有眼,培訓班的老師也多次為他分析指導。
跑出來的市場
妻子起初堅決不同意龐鵬春的計劃,他就天天磨嘴皮子,直到做通妻子的工作并借來了10萬元資金。再后來,進設備、購原料,生產啟動了,“老板”也當上了。龐鵬春天天“靠”上去,嚴把產品質量關,硬是把允許范圍內的3%的廢品率降到了1%。開始,一些廠家覺得龐鵬春的“廟”太小,名氣不大,拒收他的產品。“市場要自己找”,龐鵬春想起培訓班老師的話,包里放上幾個火燒、一瓶涼水就跑遍了省內的縣市,為了及時趕回青島發貨,他就在夜班車上合合眼。早晨一到廠,立即和妻子搬運、發貨。
幾個月下來,龐鵬春的體重下降了不少,產品的銷量卻上升了,有的廠家現在主動上門求貨。他欣慰地說,創業雖然辛苦,但是樂在其中。以后生產擴大了,還要吸收下崗女工就業,為國家減輕負擔。宋振濤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