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國際奧委會和各國際單項體育協會的技術要求,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北京市建設發展的實際,吸取其它奧運會舉辦城市場館建設的經驗教訓,在《申辦報告》和《主辦城市合同》承諾的基礎上,精心規劃和建設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場館及相關設施。
(一)原則、內容和布局
基本原則:第一,場館的規劃設計,既要有利于奧運體育比賽,又要充分考慮賽后利用。在滿足比賽期間國際奧委會技術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奧運場館的社會效益,使之與廣大市民日常健身的需要相結合,并便于賽后開展文化、體育、會展、商貿、旅游、娛樂等活動。第二,堅持勤儉節約,力戒奢華浪費。所有場館設施建設的規模、位置、數量逐一進行論證,能夠利用現有場館進行改建、擴建的就不新建,能搞臨時性場館的就不搞永久性場館。第三,創出體育建筑精品。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努力探索建筑技術、藝術與環保的有機結合,為首都留下獨特的奧運遺產。
建設內容:奧運會比賽計劃使用場館37個,其中北京地區32個,京外地區5個。在北京32個比賽場館中,新建19個(含6個臨時賽場),改擴建13個。此外,還要改造59個訓練場館及配套建設殘奧會專用設施。京外地區的5個場館項目中,青島國際帆船中心、天津體育場、秦皇島體育場為新建項目;沈陽五里河體育場、上海體育場為改造項目。
布局方案:呈"一個主中心加三個區域"的分布格局。"奧林匹克公園"是舉辦奧運會的"主中心區",內有13個場館;"西部社區"有9個場館,其中新建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賽后將成為市區西南部群眾文體活動場所;"大學區"安排首都體育館等4個場館,賽后成為大學及社區文化體育活動的場所;"北部風景旅游區",安排北京鄉村賽馬場等2個場館,便于賽后發展郊區旅游業。此外,在其他地區,改擴建工人體育場等4個場館,為相鄰地區群眾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創造條件。
(二)奧林匹克公園規劃設計方案
奧林匹克公園地處城市中軸線北端,面積1135公頃,包括680公頃的森林公園,405公頃奧運中心區。奧林匹克公園依托亞運會場館和各項配套設施,交通便捷,人口集中,市政基礎條件較好,商業、文化等配套服務設施齊備。奧林匹克公園的規劃將著眼于城市的長遠發展和市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為一個集體育競賽、會議展覽、文化娛樂和休閑購物于一體,空間開敞、綠地環繞、環境優美,能夠提供多功能服務的市民公共活動中心。
奧林匹克公園內具有代表性的新建場館有:
國家體育場:可容納8萬人,是舉行開(閉)幕式、田徑比賽、足球決賽等活動和賽事的場地。
國家體育館:可容納1.8萬人,是體操比賽、手球和排球決賽的場地,可設計為多功能公共場所。
國家游泳中心:可容納1.7萬人,是游泳項目的主賽場,奧運會后可成為公共運動場所。
在奧林匹克公園內,還將建設一些相關設施:
奧運村:運動員公寓36萬平方米。奧運會期間供各國運動員、教練員和隨隊體育官員居住,村內配套設施齊全。賽后可向社會出售。
規劃一批建筑,在奧運會期間能用作乒乓球、羽毛球、擊劍、摔跤比賽場館和主新聞中心、國際廣播電視中心使用,會后將成為會展中心和文化設施,如首都青少年宮、城市規劃展覽館等。同時,還將規劃建設酒店、會議、商業、辦公等其它配套服務設施。
(三)場館的設計理念
滿足比賽要求,實用而不奢華。符合2008年國際奧林匹克夏季運動聯合會的要求;符合國際單項體育協會的要求;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符合殘疾人奧運會的特殊使用要求,注重質量、節省投資。
廣泛應用高科技,體現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數字網絡技術、遠程音像傳輸技術以及圖像顯示技術,為奧運會提供綜合信息服務;廣泛使用清潔能源和環保材料,廣泛采用雨水收集、中水利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等節能技術,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安全舒適并有利于賽后利用。場館設計要以人為本,為所有與會人員提供安全、舒適的空間環境和設施,最大限度地滿足使用要求;場館與基礎設施、配套設施之間緊密結合,各種功能綜合配套;建筑空間實現可變性和功能的多樣化,為賽后利用和市場運作創造良好條件。精心編制交通規劃,確保任何情況下,交通服務便利、快捷。
(四)充分考慮殘奧會的特殊要求
籌辦2008年奧運會及殘奧會,是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進一步形成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社會氛圍的有利時機。奧運會場館及其相關設施建設充分考慮殘疾運動員和殘疾人觀眾的特殊要求,為實現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創造條件。
殘奧會將使用奧運會的18個比賽場館。這些場館,將充分考慮殘疾人奧運會的需要,實施無障礙設計。并根據殘疾人的特殊要求,配備光電、聲響等設備,方便他們參加各類比賽。奧運村的所有相關設施也將采用無障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