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婚姻生活與他的藝術生涯一樣充滿戲劇性。他的第一次婚姻是在1940年,娶了尚小云的琴師趙硯奎的女兒趙玉蓉。她和父親的結合是包辦的。他們生了5個孩子,也沒發生過大的矛盾,但婚姻不是建立在愛情上,他們不是很幸福。
父親到上海演出,才真正遇到了他喜歡的人——我的母親吳勵箴。我的外祖父是上海的一位金融家。母親當時是上海圣約翰大學外語系的大學生,美麗聰慧,從小喜愛文學、音樂、戲劇。而父親英年玉貌,事業如日中天。他倆一見鐘情,發誓結成連理。父母的愛情遭到外祖父的強烈反對:金融家的女兒怎能嫁給一個唱戲的藝人,且又非原配。母親為愛情甘愿犧牲一切,毅然離家,與父親結合在一起。
“文化大革命”中,父親和母親慘遭迫害,全家人被掃地出門,搬離居住了幾十年的四合院,老少三代住進了僅有兩間半的舊房子。那時母親已患有重病,仍支撐著操持家務。隨著祖母病故,母親也于1969年辭世,年僅48歲。她們都是父親此生最愛的人。她們的離去對父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父親續弦再婚,繼母走進了張家。從此,父親的感情世界一片迷茫,進入了一種微妙痛苦的境遇。子女相繼離開他的身邊,對他的具體生活狀況不太熟悉,他也從不輕易向我們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可我們通過自己的眼睛,意識到父親過得并不幸福。張學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