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我市農村基層調解組織經過近一年多的建設,目前已經在軟硬件建設上達到了規范化,與早先已基本完善的城市街居基層調解組織,共同形成了全市城鄉基層調解大格局,使得我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線”更加穩固。
農村基層調解組織一度較為薄弱,出現的重大疑難糾紛較多。對此,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市綜治委要求嶗山、黃島、城陽三區和即墨等市郊五市,一律建成規范的鄉鎮(街道)調解中心。近日,市綜治辦和市司法局檢查了解到,我市農村基層調解組織建設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建成調解中心154個、專兼職調解人員1321人,均建立健全了糾紛排查、預測預報、糾紛回訪、責任查究等一系列制度,而且各區市積極針對當地實際探索創新。其中,黃島區、膠南市因地制宜地分別處理好鄉鎮企業招商引資、征地拆遷、灘涂承包中出現的矛盾糾紛;城陽區則在全區525家非公有制企業中,創新建立調解組織,有效地維護了這些企業中職工的合法權益,保障了非公制企業健康發展。
據了解,僅今年以來,三區五市各調解中心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5676件,調處成功5471件,調處成功率達97%,其中調處群體性矛盾糾紛35件、制止群體性械斗7件,為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民間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