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色蛤,是青島的特產;就著蛤蜊喝著啤酒,更是青島的飲食一景。通過膠南市雜色蛤發展的軌跡,我們可以看到———
雜色蛤,需要有序開發和利用■本報記者韓軍營本報通訊員祁曉劉昕
膠南市擁有138公里海岸線,遼闊的海域孕育出豐富的海洋資源,雜色蛤便是當地特產之一。雖沒有“西施舌”那般名貴,卻也有“天下第一鮮”的美譽,它以肉嫩新鮮、物美價廉等諸多優點成為人們喜愛的大眾化海洋食品。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雜色蛤上的時候,就會在小小雜色蛤身上領悟到許多啟示。
就著蛤蜊喝啤酒,是青島地區飲食一景,不僅來青的內地朋友拍手稱奇,連來自大洋彼岸、金發碧眼的異國游客也為之傾倒。這里所說的蛤蜊主要是指雜色蛤。青島市民對雜色蛤情有獨鐘,膠南人同樣對它珍愛有加,談起吃雜色蛤的歷史,連村里80歲以上的老人都會告訴你,已經是延續多少輩子的事了。
據專家介紹,雜色蛤富含蛋白質、脂肪、鐵、鈣、磷、維生素和氨基酸等多種成分,具有滋陰潤燥,利尿消腫等作用,是一種低熱能、高蛋白的理想食品。以潮區而論,雜色蛤大多生活在中、低潮區和潮下帶的沙泥質灘涂上,雌雄異體。七、八、九三個月是雜色蛤繁殖的最盛季節,繁殖期以外均可采捕。冬春季節肥滿個大,是最佳采捕季節。
雜色蛤是膠南分布最廣、資源量最大的經濟貝類。紅石崖、泊里等鄉鎮沿海的潮間帶和潮下帶水域是主要產區,以紅石崖鎮資源最為豐富。紅石崖鎮地處膠州灣西岸,沿海一帶風浪較小,潮流暢通,沙多泥少,水質肥沃,餌料豐富,且有淡水注入,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使紅石崖成為遠近聞名的優質雜色蛤產地。眼下,每至落潮,該鎮數千畝海灘上便會出現男男女女,一耙一籃,或駕船機械作業,爭扒蛤蜊的身影。當地漁民講,三個人一條小船一天可挖150到200公斤,多的能挖到500公斤。
1980年以來,膠南市逐步建起了以國營冷藏廠為主體的雜色蛤加工網絡,并從國外引進真空包裝等加工設備,進行精深加工,使雜色蛤不僅暢銷國內,還走出了國門。調查資料顯示,1990年全市雜色蛤產量突破1000噸,加工出口600多噸,大規格蛤肉出口量居全省首位。雜色蛤成為膠南市水產品出口創匯的龍頭產品之一。
雜色蛤日益走俏國內外市場,給沿岸漁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也吸引了食品加工企業紛紛增設雜色蛤加工項目,集體或個體加工企業亦爭相上馬。據調查,至1996年膠州灣沿岸的加工企業已近百家,僅膠南市就有14家。一些外貿企業還大量出口鮮活雜色蛤,導致多家競買,價格暴漲。
雜色蛤的豐厚利潤引發了大規模的采捕行動。在利用傳統采捕方法的同時,不少漁民開始使用一種毀滅性捕撈工具———拖耙出海采捕。據漁業技術人員講,用傳統方法合理采捕,資源不僅不會破壞,還有利于雜色蛤生長繁殖,而使用拖耙容易掘臭泥灘,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使部分雜色蛤窒息死亡,或喪失繁殖能力,長此以往將使雜色蛤遭受毀滅性打擊。
掠奪性的采捕,加之海洋污染日益加劇,導致雜色蛤產量逐步下降。而加工企業的頻頻上馬也使市場陷于無序競爭狀態。盡管膠南市及時出臺了真空包裝雜色蛤產品標準,對原料的選擇標準、微生物指標、理化指標、包裝質量做出嚴格規定,使生產廠家開始步入公平、有序的競爭軌道,然而面對有限的資源,面對變化莫測的市場,一批原本設備、技術、管理落后的企業還是逐漸被市場淘汰,不得不退出競爭。1998年,全市雜色蛤加工企業僅剩6家。
雜色蛤資源、市場衰退的狀況引起膠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90年代中期,該市在對濫采濫捕現象進行整治的基礎上,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省海水養殖研究所等科研部門通力合作,在紅石崖鎮郭家臺子、龍灣崖等村進行較大面積的雜色蛤增殖試驗,4000畝基地取得了投一收五的良好效益。之后,隨著土地承包政策延伸到海的全面貫徹實施,該鎮養殖面積迅速擴大,去年達到18000畝,總產量突破9000噸,直接為農民增收3000多萬元。
以此為契機,膠南市在泊里、瑯琊等沿海鄉鎮大面積推廣雜色蛤人工養殖。為使這一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膠南市水產部門組織科技人員到養殖一線進行技術指導,負責種苗培育、定期抽檢、病害防治,雜色蛤養殖業得到長足發展。據統計,目前該市共有3.6萬畝灘涂實施了雜色蛤增殖,2000年雜色蛤產量突破5萬噸,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峰。
為加快雜色蛤養殖業產業化,膠南市對現有加工企業進行合理培植,形成了以外貿為主體,民營企業為副的深加工體系。青島紅豐水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去年僅雜色蛤一項銷售收入高達1510萬元,出口創匯30萬美元,還為當地漁民增收1000多萬元。
據悉,膠南市在繼續擴大雜色蛤規模的同時,正積極向上級爭取將膠南列入國家雜色蛤增養殖基地,以加速雜色蛤的開發和利用,歷經波折的雜色蛤再創輝煌已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