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市委、市政府積極實踐“三個代表”,切實轉變干部作風,以發展經濟富民和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查找自身不足,尋求加快經濟發展的良策,使群眾實實在在地感覺到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帶來的變化。
深入群眾,扎根基層,切實轉變干部工作作風
近幾年,膠州市的兩個文明建設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干部同群眾的關系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隨著“三個代表”學教活動的深入開展,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不管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還是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終都要落腳到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來。沒有愛民、為民之德,就難有富民之舉、安民之策。從去年開展的“愛民、為民、富民、安民”教育活動到今年的學習海爾活動、廣大干部以群眾的意見為鏡子,以“三個代表”為尺子,深入貫徹落實市委關于轉變作風的“十條”規定,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打牢了與群眾的感情基礎。
他們首先深化蹲點調研制度:市級領導每年到所包村莊蹲點時間不得少于15天;市直部門、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全年到村莊、企業、學校蹲點時間不得少于20天。蹲點期間必須入戶到人,了解真實情況,解決實際問題。利用每年一度的干部考核之機,他們對全市鄉鎮、街道辦事處,市直部門、單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蹲點調研、聯系群眾、黨風廉政建設、政務公開、承諾服務、減輕群眾負擔6個方面10個具體問題,進行定量分析測評,作為評議干部和爭先創優的依據。
與此同時,他們建立健全“民情日記”制度。規定鄉鎮領導干部每月在鄉鎮住宿時間不得少于20天,對深入農戶發現的問題,能解決的馬上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記錄在“民情日記”上,每周一匯總,由鄉鎮黨委、政府集中研究解決。“民情日記”制度自實施以來,已成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上情下達的“傳感器”。
為切實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他們把眼睛是否向下看作為判斷鄉鎮干部工作作風扎實與否的最重要標志,堅決杜絕部分鄉鎮干部身在基層卻不深入基層、不了解基層、不能為基層辦實事的問題。膠東鎮在全鎮組織了26個部門、7個企業和5個富裕戶,與全鎮85個貧困戶“手拉手”,簽訂了救助扶貧協議書,結成幫扶對子。通過幫項目、幫款物、幫技術、幫提供信息,安排就業等不同形式,幫助困難戶利用1到2年時間盡快脫貧致富。剛剛過去的特大洪水圍困該鎮河西屯村時,36名鎮機關干部冒著危險組織群眾撤離,直到最后一名群眾安全撤離后他們才撤離,群眾感動得熱淚盈眶。
當前農民最愁的是產品銷路。膠州市市、鄉、村三級干部便把跑訂單、發展中介服務組織作為實踐“三個代表”的具體體現,全市發展大椒、土豆、奶牛、養雞等協會組織50多家。據不完全統計,膠州市1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已有4.1萬戶農民與龍頭加工企業、貿易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
圍繞中心,突出服務,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加快經濟發展,做好富民強市文章,這是代表群眾利益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
膠州是山東省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當初“一區四線十二園”的開放布局曾使膠州人初嘗招商引資的甜頭,但這種“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粗放模式帶來的規模而不經濟、層次難以提升等弊端也日益顯露出來。膠州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提出“五指并攏攥成拳、突出重點建園區”的對外開放新思路,集中開發建設膠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膠州灣工業園等8處重點工業園,構筑“一區八園一長廊”的開放高地。采取“一頂帽子大家戴”的異地安置政策,建設“園中園”、“區中園”,市鄉村聯動,內外民資齊引,使“一區八園一長廊”成為膠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與此同時,遍布鄉村的十幾個農業園區,正引導農民自覺調整經濟結構。新城區建設的龍頭帶動作用,使全市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工業園、農業園建設和城市化猶如三駕馬車,拉動膠州經濟快速發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95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5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900元,同比分別增長27.2%、13.2%和9%。
不管經濟部門還是非經濟部門,膠州的部門、單位個個頭上都頂著招商引資任務。市委書記張元福說,讓非經濟部門去招商,主要是體驗一下引進項目的艱難,從而設身處地地為基層服務好,切實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結合正在開展的向海爾集團學習活動,膠州市的市直各部門、各單位廣泛開展了一次“海爾就在膠州,膠州人向海爾學什么,我為海爾做什么”的大討論,借鑒海爾產品零缺陷,有缺陷就是廢品的服務理念,提出“服務無投訴,有投訴就等于沒服務”,樹立為基層、為群眾、為外商服務就是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市公安局、土礦局、工商局、建委、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局等部門推出涉外服務承諾制、對辦事程序、時限、責任作了明確規定,簡化了辦事程序,提高了辦事效率。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局辦理項目立項、合同章程審批、辦理批準證書這三道手續,原來需要9個工作日,現在只需要4個工作日。工商局膠州分局推出了網上辦理執照業務,使辦理者足不出戶便可領到執照,在最近開展的全市行風評議中,該局由去年的倒數第二躍居第一。市環保局在確保工作質量的前提下,一周內辦理了47個環保審批手續。
為形成和建立服務長效機制,膠州市制定了一系列規范化的規章制度。該市向所有外商公開承諾:只要外商來經營,發財發展求雙贏;只要項目定下來,一切手續我們辦;只要項目開了工,跟蹤服務全過程。為加快推進和完善服務公示制,實行“現場服務工作法”,該市正在緊張籌備新的綜合服務大廳,不久,企業所有的審批、收費手續都可以在服務大廳一站式辦理完畢。目前,膠州市各部門各單位正紛紛推出主動服務、超前服務、跟蹤服務舉措,在全市形成了一種看誰服務質量最好、誰服務環境最優、誰服務水平最高的競爭氛圍。
維護穩定,確保安寧,安民工程“保駕護航”
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基層干部不僅要有富民之才,還要有安民之策,保一方平安。
膠州市通過強化信訪部門協調職能,建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從機制上解決信訪工作中的深層次問題。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建立起分組負責、歸口調處制度,機關干部走出大門查找隱患,提前介入化解矛盾。村居每周排查一次,鄉鎮、部門每半月排查一次,市里每月排查一次;從村、鄉鎮到市里都做到排查有名單,有目錄,解決要銷號,上報有書面材料,研究意見有會議紀要,形成了自上而下、渠道暢通的矛盾排查調處網絡。他們在變上訪為下訪實行領導公開接訪的基礎上,又實施了預約接訪,即:凡上訪群眾反映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或一個鄉鎮、部門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都可以通過信訪局與市級領導預約,領導按約定時間、地點予以接訪。到目前,市級領導班子公開預約接訪110多次,按期處結率達100%,終止穩定率達98%。今年以來膠州市農村上訪案件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7%,沒發生一起集體越級上訪案件。今年8月初,山東省信訪工作會議在膠州召開,膠州作為唯一的縣級市介紹了經驗,與會的省及各地市領導對膠州的信訪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實施鎮村民主聽政會制度,是膠州市的“一大創造”。今年年初,他們在鎮村財務、政務公開的基礎上變事后監督為事前監督,在全市鎮村推廣了“民主聽政會”制度,推選在群眾中威信高、影響力大的村民當議事會會員,每月一次對鎮村的重大決策和支出進行審核,密切了干群關系,強化了對干部的約束和監督。南關街道辦事處王家小莊村請人打井,由于地質原因打了60多米不見水。但群眾說,干部花錢為群眾辦事,即使辦不成,說明白了也理解。本報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