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農歷七月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這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一直都被稱為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然而,比起每年2月14日的洋“情人節”,這個本土的情人節就有點兒太冷清了。
每年2月14日洋“情人節”時,商家都要提前一周大力促銷宣傳,精心布置搭建各種精美的巧克力、鮮花展臺。但記者昨日在我市幾家大商場看到,精明的商家似乎都將本土“情人節”遺忘了,商場里一點過節的氣氛都沒有。兩個“情人節”所受“待遇”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別?一家商場的工作人員道出理由:顧客是商家的“上帝”,而作為洋節消費主體的年輕人,對本土“情人節”并不“感冒”。德縣路一家花店的店主說,在昨日的“情人節”里,沒人特意為此來買花,這根本無法和“洋節”提前十天就收到訂單的“盛況”相比。
記者隨后在佳世客東部商場附近隨機采訪了二十余名年輕顧客,只有一對戀人知道昨日是本土“情人節”,他們準備一同到海邊賞月。而其他人當聽說昨日是“七夕”時,多是感到很意外。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姚小姐認為,年輕人是“情人節”的消費主體,而現在的年輕人在很多地方已經“洋化”,再加上媒體及影視作品對此的渲染,使得西方“情人節”的巧克力及鮮花攻略已漸漸深入人心。
青島大學教市場學專業的鄭老師分析這個現象時說,十年前,有幾個青島人2月14日過“情人節”?還不是商家渲染推介的結果。因此,傳統節日被冷落,而洋節被推崇,商家及有關方面都是有一定責任的。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度,許多有著優美傳說的民間節日,曾給我們帶來很多快樂和美好的回憶,但在“洋節”走紅的今天,記者不禁產生一種惶惑:“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還能流傳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