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南市膠河經濟區,地處膠南、諸城、膠州三地交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一個純農業鄉鎮,現有10484戶、34815人。過去,這里的村民除了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外,真正能換得收入的也不外乎花生、大豆,再就是少量的瓜果蔬菜。由于延續傳統的“先生產后找市場”的經營方式,農業生產一直沒能走出“豐產不豐收”的怪圈,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再加上二三產業比較弱,農民土地外的收入寥寥無幾。這里也因此成為青島市確定的財政解困重點幫扶對象。到1998年,財政收入只有1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10元。從1998年下半年開始,膠河經濟區嘗試著走“先找市場再生產”的路子,先后與東方煙草集團、濰坊外貿集團公司、中信集團俄羅斯分公司、美國百事公司、日本大自然之惠公司、日本JCT株式會社等數十家國內外客戶簽訂種植合同,種植黃煙、萬壽菊、日本枝豆、“膠白”大白菜、荷蘭土豆、日本大根蘿卜、美國大西洋土豆等。到現在,“訂單農業”種植面積達到了2.4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7%。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452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438萬元,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子,經濟實力躍居膠南市中等水平。
7月26日上午一大早,膠南市膠河經濟區柏鄉一村的大喇叭就響了起來:“種植大根蘿卜的戶聽著,前天交售的蘿卜款已經結算下來了,大伙兒今天上午瞅個空(抽時間)來村委會把錢領回去。再說一遍……”在辦公室里,剛剛下完通知的村黨支部書記王立軍說:“今年春天,俺村有17戶村民給青島京和食品有限公司種植大根蘿卜,前天剛交上貨,昨天下午人家就把4.5萬塊錢一下子劃來了。今年這已經是第二次分錢了,上個月,為美國百事公司種的大西洋土豆,掙回了8萬多塊。”柏鄉一村是一個純農業村,全村240戶、855口人,有耕地1550畝。雖然這個村是膠河經濟區的駐地村,但直到1998年,這里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225元,全村僅有2戶農民家里安著電話。
“現在可大變樣了。”在一旁的村主任單繼祥興致勃勃地向筆者數算起來,“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到了3785元,有140多戶裝上了電話,190來戶買上了手扶拖拉機,160多戶看上了彩電,80多戶用上了冰箱,人均存款少說也得4000塊。”
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些地,怎么短短兩年的時間,就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前來領錢的村民們高興地說:多虧了訂單農業。現在,柏鄉一村的訂單農業種植面積達到了500畝,85%的戶都有兩三個訂單。說起“訂單農業”,村民王明友算了一筆賬:“我是從去年秋天開始搞的,種了2畝大根蘿卜、一個大棚的生菜。半年的功夫,就收入了6300多塊,前些日子,一畝大西洋土豆換了1200來塊錢,再加上今天這一畝蘿卜掙的1600多塊,不到一年收入了將近一萬塊。照以前的種法,頂多能弄3000塊錢。”
“種‘訂單農業’,不光是價格有保證,叫人放心,還省事、省力,種子人家提供,管理由區上的技術員作指導,咱自己只管照著‘單子’干就行了。以前操心費力地種出來了,還得跑這里躥那里地去賣,如果再碰上行市不好,那就白出力了。”村民陳清江插話道。
據該區負責同志介紹,為了使農民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區工委、管委抽調27名機關干部,創辦起11個蔬菜、瓜果、畜禽等生產示范基地和專門的種植收購服務實體,并成立了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從爭取訂單到生產資料配置、日常田間技術指導、產品外運銷售等,為農戶提供全程服務。
在村北的訂單農業生產區里,村民們正在忙著平整土地,為8月份的秋季大根蘿卜種植作著準備。
來到村民王立福的地邊,王立軍打趣說:“你這個‘犟勁’這回也要種訂單?你忘了當初是怎么說的了?”
王立福懊惱地說:“快別提當初了,那時候誰知道會這樣?”原來,在村里開始動員種植訂單農業的時候,王立福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他對上門做工作的村干部說,天上還會掉餡餅?我不信有這樣的好事,還是穩穩當當地種咱自己的踏實。第二年,看到那些種訂單農業的戶大把往回拿錢,家里人勸他“咱也種吧”,他倔強地說:不種,別看他們這回高興,有后悔的時候。今年春天,別人都簽定了合同,種上了美國大西洋土豆,他還是堅持種自己的傳統品種,結果一對照,人家一畝地土豆不用出村就到手了1000多塊錢,自己這一畝,產量低不說,起早貪黑地趕集擺攤賣了近一個月,還不到500塊。看著別人喜滋滋地數著錢,他在一旁懊悔地直搖頭:“我這腦筋咱就那么難開竅呢?”這回,他算是真服了,一下子定上了3畝的秋季大根蘿卜種植合同。據悉,膠南市膠河經濟區靠發展“訂單農業”,不僅使財政收入以70%的高速增長,擺脫了入不敷出的窘況,而且為當地群眾帶來了較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