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馬家軍步入衰退期后,中國田徑也開始了瘋狂大倒退,有些項目的水平甚至退到了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如男子跳高、男子三級跳、女子跳高等。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田徑理應通過調整競賽體制和科研攻關,尋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但在采訪九運會田徑(女子)預選賽期間,記者的印象是:中國田徑仍是一團亂麻,各種矛盾充斥其間,正在摧殘著自己。
出工不出力
由于比賽缺少獎金,冠軍只有名份,因此幾乎沒有幾個人為了冠軍而拼,導致這次比賽的決賽成績不如預賽,因為預賽前15名可以參加九運會決賽。比賽中,除了馬家軍的三名隊員在1500米“集體散步”外,山東的劉世香在5000米決賽中只跑出了18分30秒的成績,還有幾個隊員萬米的決賽成績竟然在38分以外。在女子800米比賽中,甚至出現了爭奪17-34名的比賽成績比前16名的復賽成績好的現象。前16名都取得九運會決賽資格,何需賣力?而17名還有可能遞補決賽。這樣的比賽不但不能達到以賽促練的目的,比賽的精彩程度大降,損害了中國田徑的信譽。
名手缺席
為了照顧國手,田協特別規定亞運會冠軍、東亞運冠軍、奧運會前八名獲得者自然進入九運會決賽,這就使一大批名手缺席預選賽,像李雪梅、董艷梅、劉曉梅、李季都沒有參加比賽。對她們如此照顧,似乎有一定道理,因為這些運動員承擔了國際比賽任務。但在美國,像瓊斯、約翰遜、劉易斯這樣的大腕也必須參加國內的選拔賽,否則,就別去為國爭光。這種看似絕情的選拔制度實際上體現著公平,對田徑運動的長遠發展有利。
獎勵錯位
名手不愿參加國內比賽只是一個假象,根子在于不愿參加世界大賽。
確定世界田徑錦標賽名單時,一位女子三級跳好手被列入陣中,這本是件高興的事。但其所在單位將證明這名運動員的一張受傷的片子送給了田徑管理中心,實際上是拒絕參賽;亞洲青年田徑錦標賽在文萊舉行,有幸代表中國青年隊出賽本也是一種榮譽,但因為該運動員也承擔著九運會任務,于是也以“傷”拒絕參賽。
這里,不能單純指責運動員、教練員缺少為國爭光的精神,主要是缺乏一個競賽激勵機制。
在田徑項目中,獎勵最大的當然屬奧運會,可名利雙收。但能拿奧運會金牌的人太少了,一般人只是奧運賽場的過客。所以,大部分人都把目標盯在了另一個獎勵最大的全運會上。據有關人士透露,山東九運金牌獎勵在10萬元,有的地方更高。這還不包括在分房、訓練經費方面得到的實惠。在這種情況下,運動員把目光放在全運會上,可以說是利益機制調整的正常結果。
也應走向市場
問題擺在這里,但并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
體育比賽畢竟體現的是一種競爭。當競爭優勝之后并不能獲得相應補償時,運動員也就失去了競爭的動力。
目前正在進行的黃金聯賽由高額獎金刺激著高手屢創好成績,但中國的田徑比賽幾乎沒有獎金。大獎賽冠軍的獎金只有3000元,扣除稅收,教練員運動員各得一半,少得不可能讓人提神。
“你們記者好好宣傳宣傳,好拉點贊助搞比賽。”一位田協官員這樣說。顯然,
他們的意識仍停留在20年前的認識水平上。田徑比賽是一個很好的傳播載體,有著強大的市場潛力。如果對比賽進行好的包裝,完全有可能吸引工商界投資其中。但由于缺
少這方面的人員操作,再加上觀念落后,競賽制度存在嚴重的缺陷,目前仍處在拉贊助搞比賽,為了比賽而比賽的階段。
中國田徑到了調整自己的時候了。責任編輯劉育璁版面設計王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