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紀念日,為隆重慶祝這一節日,新華通訊社最近約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專家,評出中國共產黨成立80年20件大事。
1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黨的一大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大會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提出黨的綱領是“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1922年7月,黨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指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黨在現階段的綱領即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運動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是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表明中國從此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無產階級政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
2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決定,采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形式實現國共合作,共同進行國民革命。1924年1月,改組后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這次大會通過了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事實上確立了國民黨“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形成了以黨內合作為主要形式的第一次國共合作。國共合作的實現,促進了反帝反封建的工農革命運動的迅速發展。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以廣東為根據地的國民革命軍進行了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形成了以工農群眾為主體的大革命高潮。
3南昌起義和人民軍隊的誕生
在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下,以蔣介石、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背叛了革命,發動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大批共產黨員被屠殺,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失敗。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在中國共產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占領了南昌城。10月初,起義軍在南下廣東途中遭到失敗。保存下來的一部分部隊,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入湘南,參加湘南起義后,于1928年4月下旬同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師井岡山。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通過決議,批準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建議,規定每年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建軍紀念日。
4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八七會議后,黨在各地組織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到湖南改組省委,并于9月9日發動和領導了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在起義部隊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當機立斷,毅然決定改變原定部署,決定到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山區尋求立足地。在隨后的進軍途中,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將黨的支部建在連隊。10月上旬,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的江西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從此開辟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確道路。
5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的召開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長征。在此前后,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六軍團(后改編為紅二方面軍)也先后撤出根據地,進行了長征。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行程二萬五千里、縱橫11個省的長征,終于實現了戰略大轉移。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甘肅會寧等地,結束了長征。長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會議尖銳地批評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實行單純防御、在戰略轉移中實行退卻逃跑的錯誤,通過了《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的責任,并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團,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開始確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6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國共合作和全民族團結,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陜北的紅軍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分別于同年8月和10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在8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實行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辟了廣闊的敵后戰場,建立了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后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進行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等十二萬五千余次對敵作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7延安整風和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進行了一次整風運動,其主要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延安整風的目的是要在全黨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在整風運動達到思想認識高度一致和全黨空前團結的基礎上,1944年5月到1945年4月,黨的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黨的歷史上的若干重大問題,尤其是土地革命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作了結論,同時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方面所作出的貢獻。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黨的七大的歷史性貢獻是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獨創性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所產生的理論成果。七大通過的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
8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仍然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嚴重斗爭。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團結”的方針,爭取經過和平的道路來建設一個新中國。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卻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政策,妄圖在中國維持他們的反動統治。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進行了重慶談判,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簽訂了停戰協定。但是,國民黨蔣介石頑固堅持獨裁和內戰政策,于1946年6月,發動了旨在消滅人民革命力量的全面內戰。經過3年多的人民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先后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進行了規模空前的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等,消滅了國民黨幾百萬軍隊,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了除臺灣等島嶼外的全國領土。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
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在此之前,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等重要文件,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確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和國旗、國徽、首都等,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一系列工作。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勾結封建統治者剝削壓迫中國各族人民和內外戰亂頻仍、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中華民族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開始了新的紀元。新中國的成立,使領導和組織中國人民革命的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擔負起了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新國家、新生活的重任,黨的歷史也由此揭開了新的篇章。
10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了有步驟地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1952年底,黨中央根據毛澤東的建議,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按照總路線的要求,到1956年底,黨采取了一系列適合中國特點的過渡形式,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基本消滅了剝削制度,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這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已在國民經濟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從而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中國由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1黨的八大和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正確地分析(下轉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