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國內很多地區的電視觀眾已無法再從電視上欣賞到諸如歐洲冠軍杯、英超和西甲、NBA和世界高爾夫大師賽等世界最高水平的體育賽事了。因為國內很多家有線電視臺與ESPN的談判破裂了。
作為全球最大的體育電視網,ESPN是1994年最早進入中國的。九十年代初,ESPN的策略非常簡明———賠錢賺吆喝,與內地的有線臺簽約金額非常低廉。ESPN市場及傳媒總監葉向榮說,我們當時每年與內地的有線電視臺簽約的金額加起來也沒有香港地區多。他們想的是先打開內地的市場,當市場成熟后再談收益。這一策略,使ESPN由最早進入中國內地時的一家電視臺,迅速擴展到了31家地方電視臺。
但據了解,ESPN與國內有線臺簽署的協議規定,如果每年都轉播ESPN的節目,那么轉播金額每年將上漲10%至15%。現在越來越多的內地電視臺已經中止了與ESPN的合作,因為他們沒有廣告上的較高收益,而ESPN不斷提升的價格使他們望而卻步。最具標志性的是今年3月至4月間,北京有線電視臺與ESPN的談判也宣告破裂。臺內的說法是在價錢上談不攏,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在于,ESPN的辦事方式與行事作風過于美國化。ESPN在與內地多家電視臺的談判中,認為內地市場已經逐漸成熟,現在是得到回報的時候了。
ESPN的判斷并不準確,盡管ESPN花了整整7年的時間來開發市場,但內地的觀看水平和品位并不像想象的提高那么快。目前,依然在轉播ESPN節目的電視臺基本局限在廣東、上海等沿海和經濟較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的體育迷收看ESPN轉播的高水平賽事幾乎已成了一種習慣。有高收視率就意味著會有相對高的廣告回報,這是廣州有線和上海有線繼續購買ESPN節目的客觀因素。
ESPN太急于求成,內地電視臺的客觀環境決定了它將陷入越來越艱難的境地。而ESPN與內地電視臺在許多方面的爭執,最終受害的不僅僅是談判雙方,最大的受害者恐怕是那些無法觀看高水平比賽的電視觀眾。大多數地區觀眾已經面臨著這樣一種境況。楊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