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消息自從3月21日北京電信正式公布資費調整方案之后,一向遭人詬病的電信部門再度激起公憤。在日前由北京市消協就電信價格舉行的消費者座談會上,與會者認為———電信資費降價純屬騙局。
3月21日,北京電信公布了資費調整方案:月租費由過去的21.6元上調到25元,取消了原月租費中的免打25次的計次;計次電話由過去3分鐘0.18元計次改為首次3分鐘0.22元,超過3分鐘,每分鐘計費0.11元計次;國內長話由過去晚上21時起半價優惠推遲到零點后半價;取消郊直費。
此方案一公布,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一些消費者譴責北京電信資費價格調整方案與其所宣傳的下調原則不相符合,純屬騙局。為此,有的消費者提出退電話。
近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就電信部門的壟斷行為召開了消費者座談會。
全國政協委員包玉良對新出臺的電信資費進行了一次初步測算。他說,在靜態狀況下,每臺電話機每月增加的費用為8.9元;在動態狀況下,超過3分鐘后的計費,按9分鐘為計算單位,用戶的話費將比過去增加0.34元。這樣的話,每月每部電話用戶的成本將增加十幾元。關于郊直費及國際話費,他說,郊直費本來就不合理,國際話費又一直偏高,理應取消和下調。但是電信部門不能把取消和下降后帶來的“損失”轉嫁給市話。這種“堤外損失堤內補”的方案有傷老百姓的感情。至于零點長話優惠,包委員更是氣憤。他說,這種優惠等于不優惠。因為一是零時后正是人們熟睡之時,沒有特殊情況,誰也不會在這個時間打擾他人;二是消費者不會為這種優惠以付出時間的等待和精力的疲憊為代價享受深更半夜的“優惠”。這種調整沒有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原則。
北京市司法局法規處鄧處長針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發表了談話。他說,電信資費調整方案出臺前,有關部門曾明確表示電信資費下調。消費者為此歡欣鼓舞。可是,當調整方案出臺后,資費不僅沒有下調,反而有所上升。這讓消費者感到失望,感到被愚弄,感情上受到傷害。消費者依法享有知情權。如果資費調整有升有降,而且總體是升多降少,那么在方案公布前,在媒體宣傳中就應有所提示,讓消費者有思想準備,這才是對消費者權益的尊重。否則消費者的權益只是一種擺設、一種形式。久而久之,在消費者心目中,法律就會逐漸失去其威嚴性。
有消費者認為,電信部門總說市話虧損,卻又拿不出相關虧損的資料。至于市話運行成本,電信部門說需要3年至5年才能算出來。既然算不出來,又有何根據說成本虧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