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能夠展示國家建設宏偉藍圖的發展計劃,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表達了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又反映了政府的意圖和承諾,使人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未來和自身的利益并受到鼓舞。
“十五”計劃《綱要》就是這樣一個發展計劃。它描繪了我國在新世紀之初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世紀向第三步戰略目標前進的第一個行動綱領。
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式上,朱基總理在作《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時指出,“十五”計劃《綱要》突出了戰略性、宏觀性、政策性。這意味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后,目光遠大的黨中央、國務院將以更加高超的宏觀經濟駕馭能力,引領全國人民在新的世紀里走向更加繁榮富強。
突出戰略性:以獨特的思路謀求國家繁榮、進步和安全的總體目標和對策
發展戰略是國家的最高政治決策,是政治戰略的重要部分,是政治戰略的出發點和基礎。它要著眼于國家和全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使命。
發展戰略決定了發展計劃的具體內容,是發展計劃的出發點和依據,是計劃實施的分析、評價標準。“十五”計劃《綱要》立足全局、長期和根本性需要,在分析國內外環境因素和趨勢并作出科學判斷的基礎上,對我國在新世紀之初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目標、道路從總體上進行鮮明的概括———我國開始邁向第三步戰略目標。
突出發展計劃的戰略性也就是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胸懷大局,深謀遠慮,形成大思路,籌劃大課題,實現大目標,選擇大政策,使發展計劃具有戰略的高度,抓住足以決定全局、全過程的關鍵性問題。依據這些原則,“十五”計劃《綱要》強化了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根據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著眼于地區、城鄉共同進步,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城鎮化戰略兩個新戰略;進一步落實科教興國,提出了人才戰略和對外開放中的“走出去”戰略。
突出宏觀性:以全局性的眼光做出判斷和對策
與我國傳統體制中的國民經濟計劃相比,宏觀性是發展計劃內容最重要的特點之一。突出發展計劃的宏觀性,也就是要在計劃的內容上,突出宏觀經濟和調整目標;在實施計劃的依托工具方面,要突出宏觀經濟手段;在目標確定和政策選擇方面,要突出國家的全局利益。這對于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提高我國計劃管理水平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五”計劃《綱要》正是以這些要求為指針,高屋建瓴地指明了“十五”期間要突出貫徹的重要指導方針: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堅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
為了突出宏觀性,“十五”計劃《綱要》還減少了實物指標,由“九五”計劃的105個減少到了38個,并且取消了產品產量指標。同時增加了反映結構變化的預期指標。
突出政策性:提高發展計劃的質量水平和對市場主體的引導
發展計劃是由預期目標和相應政策體系支持的政府計劃,政策在發展計劃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經濟政策是國家經濟職能的體現,是政府為實現計劃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和對策。通過政策提示經濟主體能夠做什么,怎樣將會更好,不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同行為可能出現的不同后果。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十五”計劃《綱要》總結了我國經濟實踐中的豐富經驗,圍繞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重點發展領域,提出了努力方向和相應的政策措施。比如在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方面,《綱要》中做出了6個方面的政策性決策: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拓寬農民增收領域、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和扶持貧困地區發展。
同時,這些政策性原則的提出有很強的操作性,比如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方面,《綱要》中規定,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保持全國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確保到2005年全國耕地面積不低于1.28億公頃等等。有了這些政策性原則,我們就可以在新的發展中做到方向明確和方法明確,就能夠扎扎實實地完成“十五”計劃《綱要》規定的目標和任務。新華社記者孫杰李佳路(據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