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青島筑夢
4月27日: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活動在青島舉行
中國電影,青島筑夢
1905年,《定軍山》的鑼鼓敲響中國電影的序章;2025年,《哪吒之魔童鬧海》總票房突破157億元(截至4月22日),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
時間的相遇,不僅僅是巧合,更是中國電影日趨成熟、商業市場規模與文化表達聲量迎來新跨越的生動表征。
120年滄桑巨變,120年光影變幻。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技術依賴到獨立創新,中國電影在歲月的淘洗中演繹著中華文明的光影傳奇。而在120年的時間軸線上,“青島光影”同樣閃爍著屬于自己的光彩。
從1898年第一支紀錄片團隊帶著攝影機出現在青島,到2017年青島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電影之都”,這座山海相擁的城市與電影結下了一段跨越世紀的緣分:
老城街巷化作默片時代的天然布景,八大關碧濤樹影定格早期電影人的探索,港口和棧橋成為影視作品的視覺錨點,而從青島東方影都起飛的科幻大片標定出電影科技的新高度……
青島,作為中國最早接觸電影的城市之一,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商業電影院,也是最早著力探索電影工業的城市,獲得了“天然攝影棚”“影視夢工廠”等美譽。
從膠片時代到數字紀元,青島以獨特的山海風情與人文底色成為銀幕內外的“雙重主角”——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視覺符號滋養著獨特的審美基因,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孕育了別樣的文化生態。
從自然景觀到影視基地,紅瓦綠樹間收藏的是百年影史的記憶碎片,鋼鐵影棚里澆筑的是工業電影的堅實基座。在精彩演繹的光影故事中,青島既是造夢者的靈感源泉、電影產業的起點,也是電影人扎根生長的沃土,“青島出品”的群像持續涌現,從多個方面以文化價值體現社會責任,用光影書寫時代與人民。
2025年,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活動在青島舉辦,恰逢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國家電影局主辦的中國電影獎項,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并稱中國電影三大獎。此次,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活動首次走出北京選擇青島,其中有著青島這座“電影之都”贏得主辦方落槌決定的放心與篤定,也必定給青島新時期的影視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的底氣與希冀。
回溯經典,觀照現實,注目未來。青島,正踐行著從電影取景地到電影IP誕生地的能級躍遷,電影產業平臺的觸角也正在伸向不斷生長與變化的更廣泛業界。
這里,電影拍攝頻密精彩,電影產業鏈日趨完善與堅實。從劇本創作、影視制作到后期發行,各個環節充滿活力:眾多優質電影項目落地生根,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科技新質生產力和文化新質生產力向“新”而進。
這里,城市人文與電影深度融合,青島電影產業和城市基因間的深度連接歷久彌篤,青島文化產業與中國電影共同成長:東方影都的虛擬制片技術重新定義電影工業化標準,電影節展搭建完善跨文化交流橋梁,電影博物館則讓電影文化灌注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山海之間的光影百年,既是城市人文精神與電影藝術的“雙向奔赴”,更是中國文化產業從追隨者蛻變為引領者的生動注腳——
每一幀畫面都鐫刻著城市成長的“文化密碼”,每一束光影都訴說著中國電影的無限可能。
山海之間,銀幕地標
電影與青島在什么時候“初遇”?
1898年,一支德國攝影隊在青島拍攝了一部紀錄電影,記錄當時青島人的生活——此時距離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不到四年——青島較早接觸到了早期電影藝術。
據《青島藝術史》記載,1905年起,太平路的亨利親王飯店音樂廳已經有了電影放映活動。輔以歷史資料和專家認證,進一步確認了青島在中國影史里的重要位置。
如今,中國電影已走過雙甲子,在歲月燭照中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與精神追求,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文化史詩。
青島電影在中國電影關于“傳承與創新”的宏大敘事與時代共振中,也書寫了“青島精彩”。
上世紀20年代,國產電影創作萌芽,青島進入電影人取景拍攝的視野。1933年夏,《同仇》在青島拍攝,此后,《風云兒女》《劫后桃花》《到自然去》《浪淘沙》等早期電影代表作相繼來青拍攝,青島成為現實主義創作的重要取景地。“影后”胡蝶在《劫后桃花》的回憶文章里描述:該片從片頭就別具一格……青島海濱,帆檣林立,近山處百花爭艷,沙子口漁舟撒網,李村集人來熙往。
山海外景在大銀幕上頻頻出鏡,青島作為“天然攝影棚”的優勢也被電影界廣為了解。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青島的電影創作雖在戰火中幾經波折,但創作脈絡始終未斷——山海景觀既是苦難的見證者,也成為民族堅韌品格的銀幕象征。電影工作者們積極探索社會美學的影像表達,在青島留下了以電影反映時代精神的創作根脈。
新中國成立后,《海上風暴》《兩個小足球隊》《乘風破浪》《葡萄熟了的時候》《冰上姐妹》《前哨》等在青拍攝。取景棧橋、太平路一帶的《海魂》匯集了趙丹、崔嵬等著名電影人,而在嶗山仰口海濱開機的《青春之歌》也是崔嵬導演的重要作品。自然風景與電影風格渾然一體,這些電影展現出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風貌和人民的精神狀態,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進入新時期后,青島本地的電影創作吐故納新。戰爭題材的《漁島怒潮》與鄉村題材的《喜盈門》體現了青島電影在地創作的深厚基礎。《漁島怒潮》依托山、海、灣等真實海域地貌,將漁民的抗戰故事呈現為富含風土人情的戰爭史詩。《喜盈門》以農村生活為主題,石砌院墻、田野地貌、秋日麥浪結合當地方言、婚俗細節,成為當代中國家庭倫理片的范本。
國產電影由新時期創作走向類型片時代,青島繼續凸顯著她的“電影親和力”,承接了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電影創作任務,其中包括人物傳記電影《李四光》、醫療題材電影《苦難的心》、兒童電影《苗苗》等口碑佳作。
在新時代導演崛起、合拍片時代開啟的大潮中,有著“青島取景”“青島題材”“青島出品”標簽的影片浪奔潮涌,可謂是百花齊放春滿園:
1997年面世的黑色喜劇《埋伏》以青島老樓、老廠區為舞臺,馮鞏從小市民角度出發詮釋了充滿存在主義色彩的故事,放到今天仍然有著生存寓言的味道,也是在青島取景電影里風格極為特別的一部,開創了國產電影“嚴肅議題類型化”的先河;2002年上映的合拍電影《天脈傳奇》將山海秘境與歐式建筑熔鑄成東方奪寶片的視覺奇觀,楊紫瓊的動作美學與青島外景結合,在好萊塢特效團隊輔助下嘗試東西方敘事的交融,開辟了一個“東方風格+國際制作”的類型范式;同樣在2002年推出的電影《首席執行官》以家電工業園為實景舞臺,將砸冰箱、跨國并購等家電行業業內事件戲劇化,開創了企業傳記片類型——作為一部獲得華表獎的商業題材電影,該片激發了創業者的集體共鳴。
進入國產類型片的創作高峰期,青島憑借深厚的人文底蘊依然承接了眾多導演的電影創作。
2003年,一部純愛電影《戀之風景》將青島與愛情故事深度綁定,堪稱治愈系文藝片的城市賦形。影片中,男女主角由中山路、魚山路到八大關的情侶漫步,開創了華語愛情片“城市漫游”敘事模式。油畫質感影像與碎片化剪輯呈現出青春片的質感,該片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青島進入國際藝術片取景版圖,同時留下了一條“愛情打卡路線”,讓老城區成為文藝青年的朝圣地。
2003年,另一部在青島拍攝的電影《手機》同樣大紅大紫,影片貢獻了頗多金句,為馮氏喜劇增加了一抹現實批判的色彩。
2005年,一部哥特式女性電影《美人依舊》解構了豪門姐妹情。片中,周迅、鄔君梅闡釋了女性打破禁錮過程中的迷失和困頓,而以總督府、安娜別墅等組成的青島建筑群則為影片提供了美學原型,讓懷舊色彩愈發濃郁。
2009年,一部以青島公益品牌“微塵”為主題的影片《尋找微塵》上映。青島籍明星零片酬出演,集體致敬“微塵”精神。自此,在青島電影作品序列里有了“公益電影”的標識。
2010年,一部志在詩意革新公益題材電影的影片《海洋天堂》上映。片中,李連杰貢獻了一個沉默動人的父親形象,而那位自閉癥少年在青島極地海洋世界與海洋生物的心靈對話觸動人心。影片引發巨大的社會反響,實現從觀照現實到改變現實的跨越。
在數字時代的電影發展歷程中,青島同樣是不曾缺席的親歷者。
2016年,電影《長城》上映。這是東方影都在建設階段首部入駐拍攝的國際大制作,堪稱是東方影都工業化的起始坐標——自此,青島積極投身于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探索,對標國際電影工業體系,以“技術標準化、制作流程化、產業生態化”為宗旨,重塑著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內涵與外延。
2019年,《流浪地球》橫空出世,以46.86億元票房開啟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后,第二部在2023年再創40.29億元票房佳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主題與本土文化表達,為中國科幻題材的國際化探索提供了重要樣本。2023年開始上映第一部的《封神》系列同樣在青島掀開國產奇幻電影的新篇,為國產電影類型的拓展注入新的希望……
影人迭出,業態融合
2025年4月27日,青島西海岸新區星光島星光熠熠。
華表獎頒獎活動中,彰顯中國電影歷史深度與厚度的老藝術家,中國電影活躍創造力的重量級導演,象征中國電影中堅力量和未來希望的電影演員將紛至沓來——
幾代電影人此刻的歡聚,既是行業的一次凝心聚力,也是電影人對傳承精神的發揚。
此次頒獎活動舉行前,青島籍電影人黃渤發出邀請:“今年特別榮幸,第二十屆華表獎來到了我的家鄉青島。這感覺,就像是把攝影棚搭在了自己家門口——熟悉又溫暖!作為電影人,又作為青島人,這份喜悅得用青島的方式來慶祝,歡迎大家一起來哈啤酒、吃蛤蜊!管夠!”隨后,唐國強、倪萍、黃曉明、夏雨、白百何、宋茜等青島籍電影人同樣盛情邀約:4月27日,一起相約青島,共赴華表!
山海形勝,青島被贊為影視取景的寶地;地靈人杰,青島的影視人才也在藝術實踐中成長起來。
1959年,改編自青島話劇團同名話劇的電影《敢想敢做的人》上映,拉開了青島演員頻繁登上大銀幕的序幕。
據不完全統計,來自青島話劇院的演員出演了《豐收之后》《九龍灘》《丁龍鎮》《柜臺》等電影,邵宏來、雷仲謙等由話劇轉戰影壇的藝術家留下了閃光印記,一條藝術傳承之路就此鋪開。
他們或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抑或與青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不同時期、不同年齡段、不同藝術形式、不同的表演領域孕育出具有鮮明特征和人文氣質的“明星群落”。唐國強、倪萍、宋佳、王繪春、巫剛、劉信義、張山、林永健、翟乃社、王衛平、蓋麗麗、夏雨、陳好、王艷、黃渤、黃曉明、白百何、宋茜、黃子韜、范丞丞、任嘉倫等,其中既有以外形取勝的偶像派,也有能勝任個性角色的實力派,覆蓋了從電影、電視到流行音樂、綜藝節目等各個領域,青島被譽為“明星的搖籃”。
在中國電影業逐漸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探索市場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階段,青島電影人在影視領域精耕細作,參與歷史題材、軍旅題材、改革敘事等核心表達,探索跨界藝術呈現的可能性,并與中國影視發展脈絡同頻共振,共同構建起中國電影美學的多元圖景,架起百姓生活與影像藝術的橋梁,體現著“戲比天大”的職業信仰與“藝術為人民”的永恒初心。
在中國電影產業化的新時代,青島電影人又以多元化的創作路徑和鮮明的個人風格沖入賽道,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升級的關鍵參與者。比如,黃渤推動了中小成本喜劇的崛起,夏雨開拓了中國文藝片的國際影響力,黃曉明銜接商業與主旋律,形成了多維市場的覆蓋,同時自身也集齊華表獎、百花獎、金雞獎、金爵獎最佳男演員四大獎項。白百何以女性視角拓寬愛情片受眾,黃子韜通過顛覆性表演吸引年輕觀眾,實現了青島電影人的代際接力。而以制片人董文欣、導演丁晟、導演蔡婧為代表的青島電影人,既延續了城市文化基因中的務實與創新,也通過作品風格演變反映了中國電影從藝術探索到產業升級的歷程。
青島電影人的薪火相傳是中國電影傳承力的一個側影。中國電影人才的蓄水池,源源不斷引得源頭活水,越來越多的青年影人成長為中國電影的新力量。
“我們是星光,哪怕只有一點點光亮,也全部給你,把這條路打亮”。就像歌詞中所寫下的,對于中國電影來說,無論是滿頭華發執念依舊的老一代藝術家,還是青春昂揚砥礪奮進的青年電影工作者,他們就像是星光,用自己的執著與熱愛,照亮著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
在中國電影人持續發光的同時,青島,這座有著打造“夢工廠”夢想的城市逐步整合著影視資源,轉向系統性構建現代影視工業體系。
在現代電影工業的語境下,青島有著將零散的電影元素整合為完整產業鏈,在保留山海美學基底的同時增添科技賦能的電影生產動能的雄韜偉略。為此,打造一座高標準、國際級影視基地勢在必行。
2013年9月22日,青島東方影都開工建設。這是青島電影成長旅程中的標志性事件。此后,青島在“天然攝影棚”“明星搖籃”的贊譽之外有了“影視夢工廠”的加持,“1+1+1>3”的城市IP疊加效應觸發了蓬勃發展之勢。
張藝謀的《長城》、郭帆的《流浪地球》系列、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等多部影片來青拍攝,超過1000家影視企業慕“東方影都”之名而來,至今已接待劇組300余個,電影票房產出超過380億元,成為全國重點影視拍攝基地和山東省影視核心園區。
而放眼青島全域,本土影視力量蓄勢待發,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管理有限公司、青島古麥嘉禾科技有限公司、青島海發影視文化有限公司、青島海好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東唐影視、青島杠上開花科技有限公司等迅速崛起,涌動著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電影人左手握有5000年“文化密碼本”,右手敲著AI生成、虛擬制片等新技術鍵盤,完成從“小米+步槍”向技術、資本和文化三個更高維度轉型的蛻變,持續生產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深度的精品力作,呈現了多元共生的電影生態。
120年的蓄勢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中觸發了一次集中的大爆發。而這一爆發的背后是近140家中國動畫公司的參與制作、4000余名從業者的通力協作。
《哪吒之魔童鬧海》是中國電影事業發展中的一個大事件,是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提升的有力加持,同時也由此讓業界延伸出對電影作品本體創作、制作等更多環節和角度的關注與思考。
對于有志于打造中國電影“夢工廠”的青島,如何構建一座細節綿密、生態有機的電影城市?
當下,青島在電影產業領域的迅猛發展有目共睹,已然成為推動中國電影票房增長的關鍵力量,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電影票倉”。據統計,截至2024年12月底,僅在東方影都拍攝的影片,就已為中國電影貢獻了超過371億元的票房。
青島東方影都的“造夢機”夙夜運行,這里演繹著中國電影的代際接力,并以全產業鏈思維在藝術表達與市場邏輯間架橋,籌謀構建涵蓋學院機構、產業配套、行業論壇的電影體系,創新探索從代際更迭到生態重構的深層變革。
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搖籃,青島電影學院源源不斷地為電影產業注入新鮮血液。每年發布《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對全球電影進行專業、專項研究。
細水流深,持續為電影市場注入新生力量。青島與電影共同書寫著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精彩篇章,電影記錄和反映著青島城市文化,也在繼續影響和塑造著青島現代化、國際化的文化追求。
美美與共,面向未來
從《定軍山》的上映到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堪稱波瀾壯闊。
120年間,歷史文化淬煉出“基因密碼”:1905年,當《定軍山》以“唱念做打”敲開中國電影的大門時,那時誰能想到,“哪吒”能在120年后的今天攜東方美學的“數字魔法”征服全球觀眾。從譚鑫培的咿呀戲腔到“哪吒”的混元珠特效,從中國首部獲得國際榮譽的電影《漁光曲》到滿篇皆是盛唐詩韻的《長安三萬里》,自中國電影誕生之初,一種若隱若現的文化基因就鐫刻其間。
120年間,光影迭代推動著“技術傳薪”:當《流浪地球》出現“地球發動機”和“月球軌道”場景,當《長津湖》呈現硝煙戰火的震感沖擊,當申公豹的毛發纖毫畢現……可以說,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國電影在特效制作、虛擬現實等技術領域不斷突破,從以往依賴中外合拍,到如今國內團隊挑大梁,中國電影人對技術的嫻熟運用已經“驚艷”了世界。當然,技術創新從未掩藏人文內核的價值,中國電影也始終篤信:真正的“爆款”永遠生長在文化與現實的土壤里。
120年間,全球文明對話展現出“美美與共”。百年前,《亂世佳人》在上海影院引發轟動時,中國電影還在“學徒期”;百年后,“哪吒”已讓全球觀眾為“東方英雄”喝彩。百年風華,大浪淘沙,世界電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而數不清的中國電影逐漸走出國門,走向國際舞臺,從《臥虎藏龍》《英雄》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成功,到《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深海》為國產電影走向世界提供了信心和鼓舞,從《流浪地球》系列電影折射中國科幻文藝蓬勃發展,到《白塔之光》《宇宙探索編輯部》等文藝片在國際市場屢獲殊榮,我們見證著中國電影的崛起。
當然,在短視頻越來越碎片化的當下,中國電影人同樣有著“危機困惑”,但作為“蒙太奇”技藝使用始祖的電影,以其整全的故事講述、考究的光影氛圍仍在提供著精神療愈、人文思考。光影傳“薪”,乘勢而上。有著深厚電影底蘊的青島希望借助此次與華表獎的“相遇”,繼續踐行電影產業高質量發展“青島模式”“青島樣板”的探索與實踐,不斷打造節會效應向產業動能轉化、電影經濟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的生動場景,持續放大青島“電影之都”的品牌效應。
這些年,青島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在這座“電影之都”,從科幻片《流浪地球》系列到奇幻影片《封神》系列,諸多新題材的嘗試為中國電影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硬科技+軟實力”的發展路徑既延續了青島百年影脈,更為電影工業化開創出“青島模式”。
而“電影之都”的建設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政策規劃引領:2014年,青島出臺《青島市高端影視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依托東方影都等促進世界原創影視節目創作、發行,影視產品及版權交易的聚集;青島西海岸新區相繼推出《青島西海岸新區“影視之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青島西海岸新區影視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0)》(2019)、《青島影視基地高標準建設行動方案》(2022)、《高標準建設青島影視基地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2024),設立青島影視基地高標準建設行動領導小組,協同推進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
自2018年以來,山東省出臺《山東省影視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山東省“十四五”電影發展規劃》,明確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為山東省“1+N”影視基地布局核心區;2023年,“掛牌山東電影創研中心、創建國家電影產業創新示范基地”等事項列入山東省人民政府《推進青島西海岸新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同時,省、市、區出臺多項政策,鼓勵影視文藝精品的創作。
政策扶持的落地,加快電影產業要素在青島的集聚。從第一代政策(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發展基金、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由市、區財政和社會資金組成,注重扶持優秀影視作品制作和企業運營發展,到第二代政策(《青島西海岸新區促進影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支持影視產業健康平穩發展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持影視文化全產業鏈重點環節,再到第三代政策(《支持青島影視基地高標準建設的若干政策》)聚焦關鍵環節進行精準扶持,不僅保持了政策前后銜接有度,并且在精品創作層面對影視作品加大扶持。
剖析政策可以看出,青島市加大對后期制作項目、招商平臺的扶持,與園區招商平臺和第三方招商平臺共同推動青島影視基地一站式服務和一體化招商,同時新增對影視創研機構、微短劇基地、影視衍生品開發以及產業英才力量的扶持,激發創作活力,把青島影視基地打造成為國內外影視企業和影視人喜愛的投資沃土、創作樂園和生活家園。
此次華表獎頒獎活動落地青島,將是青島加快電影產業發展的一次契機。作為電影科技化的產業樞紐,青島正在從“拍攝基地”向“數字內容工廠”發展,借助青島東方影都“虛擬制片全流程解決方案”,整合LED虛拍、實時動捕、云端渲染等技術,青島已經吸引了科幻、奇幻類大片開機拍攝,形成“一部電影即一個數字資產庫”的產業模式。借助青島電影學術力量對AI的研究,AI驅動工業化協作平臺將在青島落地,實現AI編劇輔助、虛擬角色生成、模塊化場景搭建的協同網絡,降低中小影片的拍攝門檻。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電影智能化探索的持續加深,青島著力打造AI影視應用,實現對電影拍攝虛拍、實拍的智能決策。
作為中國電影IP文旅開發的策源地,青島正在從“單一取景”向“實景娛樂開發”邁進,通過對科幻片、史詩片、戰爭片的文旅開發,以“電影+科技+互動”模式升級游客的體驗感。結合“山海城”特色,青島進一步開發影視取景地的文旅業態,形成“影視IP+在地文化”的沉浸式街區;借助華表獎、影博會等大型活動,青島正在著力打造中國電影展會經濟的示范區,吸引全球電影人實現影視資源集中配置,將作品展映、版權市場、影視創投等單元充實到電影展會活動中……
在2025年的這個春天,中國電影人因華表獎在青島相聚,政策支持與產業培育、市場規模與產業潛力、技術發展與產業升級、內容多元與形式創新、文化傳承與時代價值、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等,將在這里進行多維度“頭腦風暴”,產生共鳴與共情,增強文化認同與產業信心。
與時代同步,與觀眾共情。帶著中國電影120年的陳韻與積淀,從2025年的這個春天再出發,中國電影將開啟下一段充滿感動、啟示和美好的光影之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米荊玉)
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部分活動安排
4月27日
■9:00-10:00“跟著電影遇見愛”活動啟動
地點:奧帆中心北廣場
■9:30-10:30中國電影120周年肖像展
地點:西海美術館
■13:00-14:00“跟著電影去旅游”青島站活動
地點:擬定青島西海岸新區希爾頓逸林酒店
■14:00-16:00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入場式
地點:東方影都大劇院外粉絲區
■17:00-19:30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活動
地點:東方影都大劇院
4月28日
■11:00-11:40電影經濟發展推介發布會
地點:東方影都會議中心
■13:30-15:30青島影視基地觀摩
地點:青島西海岸新區
■14:00-15:00青島與中國電影120周年主題展及新書發布會
地點: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電影博物館
■下午對話——中國電影新展望
地點:青島東方影都會議中心